登录 注册 发布信息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五大因素促成国内石油消费矛盾加剧

五大因素促成国内石油消费矛盾加剧

      2008/3/13 0:00:01中国阀门网 点击数:32

中国阀门网】 目前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随着制造业快速发展和生活用能源的迅猛增加,使得对原油等能源消费急剧扩张。据统计,2001-2006年,GDP的年均增长率达9.8%,能源生产总量年均增长9.4%,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10.1%,其增长率分别高出GDP和生产总量0.3和0.4百分点。石油生产供应与消费需求发展的不平衡,主要是由于近年来石油消费增长超常过快增长造成的,而导致消费增速过快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城镇居民生活消费结构不断升级,高耗能消费行为日益突出。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我国城镇居民经历了以家用电器普及为主的第一次消费结构升级,冰箱、彩电、洗衣机成为消费热点。90年代后期以来,消费结构再次升级,住房消费、汽车消费、通信及电子产品的消费、文化教育消费、节假日及旅游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大城市居民的这些高耗能消费行为尤为明显,特别是家庭轿车保有量近几年成倍增长。

  在住房消费方面,2005年城镇和农村的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为29.7平方米和26.1平方米,比2000年分别增长28.9%和19.8%,这也使建筑耗能和家庭耗能快速增加。在空调消费方面,截至2007年9月底,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空调94.8台,比2000年增长2.1倍。

  二是轿车进入家庭的步伐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期。2003~2006年国内汽车销量平均每年净增100万辆。据统计,2006年,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3697.4万辆,比2000年增长了105.2%;私人汽车拥有量为2333.3万辆,比2000年增长了202.7%。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汽油柴油消费的急剧攀升,2006年我国汽油柴油消费量分别为5170万吨和11630万吨,比2000年分别增长49.1%和73.5%。据统计,截至2007年6月底,我国汽车保有量达5356万辆,其中私人汽车3239万辆,私人汽车拥有量正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

  城乡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对我国未来的能源消费和生态环境保护将产生重要影响,生活用能迅速增长给节能减排工作带来了较大压力。因此,倡导节约型消费模式,关注生活节能,以及在农村地区强调节能减排意识和鼓励节能消费行为,对我国构建节约型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是城市化进程加速,能源消费总量急剧上升。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拥入城市,我国城市化进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诞生了一大批新兴的城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带动大批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从2001年到2006年,我国城镇人口由4.806亿人增加到5.771亿人,增加了20%;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34.7%增长到43.9%。目前我国城市人均能源消费为农村人均能源消费的3倍左右,农村人口大量拥入城市之后,能源消费行为发生了改变,人均用能迅速增加,同时城市的交通用能也因随人口的增加而快速上升,致使能源消费总量急剧上扬。

  四是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型发展,能源消费由非商品能源向商品能源逐渐过渡。农村居民收入增加会导致对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新增收入中有很大一部分用于增加生活消费支出,刺激了农村居民对冰箱、电脑、摩托车等耐用消费品的消费。2006年农村居民冰箱、电脑、摩托车的拥有量相对2000年分别增长了82.6%、480.9%和103.2%,必然会增加对电力的需求。同时,为了减少劳动量,农村居民会倾向于购买以电力、柴油为主要能源的高效率农用机械,截至2006年底,农村每百户居民拥有1.83辆汽车、2.39辆大中型拖拉机、小型和手扶拖拉机21.06辆。因此,农村的全面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在改善农民生活的同时,也将产生更大的能源需求。

  五是产业结构调整远未到位,国内经济发展仍处于重化工业阶段,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持续增加,从2002年的44.8%、2005年的47.5%增加到2006年的48.7%。其中高耗能行业的发展未能得到有效遏制,推动石油及其他能源需求大幅增加。由于2000年以来,中国对资金密集型和高耗能产业的投资大幅上升,这段时期内,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GDP),能源消耗的增幅偏大。(梁达)

(来源:上海证券报)

热门关键词:阀门-阀门石化-石化 
投稿箱:
        如果您有阀门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邮箱:136426480@qq.com。
中国阀门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

关于本网| 网站导航| 热点搜索| 阀门资讯| 泵阀名录| 站点地图| 友情链接| 会员说明|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站内地图

全球(中国)阀门网 版权所有 © 2002-2012  服务邮箱:Service@fm35.com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阀门网.中国本站网络实名:全球(中国)阀门网-中国最专业的阀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