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阀门网】 中国能源安全中的主要矛盾是结构矛盾,次要矛盾才是总量矛盾。因此,中国能源安全的关键在于结构的优化。显然,由于环境和生态容量的制约,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难以再大幅度提高,甚至必须向下微调;同时,考虑到进口石油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石油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也难以再大幅度提高,甚至也必须向下微调,考虑到必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维持一定数量的石油产量以作为国家石油安全的底线,因此,石油也不能再盲目地超产能扩大产量,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结构中的比重也难以增加;另外,尽管大幅增加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是我们中长期的战略任务,受技术一经济条件的制约,新能源所占比重在近期内甚至在中期内也难以大幅度提高,核电、水电也受许多内外部因素的制约。因此,改善和优化我国能源结构以及进一步提高我国能源安全程度的责任,就历史性地落在了天然气肩上:通过增加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如果降低了煤炭的比重,则减轻了环境负担,是我国能源安全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结合点;如果降低了石油的比重,则我国能源安全程度将大幅度提高。
但是,目前天然气在我国能源安全中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八五”期间提出的“油气并举”战略迄今尚未实现,改革开放以来的近30 年间,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一直徘徊在2%一3%之间,个别年份甚至降低到2%以下。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已经具备了“油气并举”的资源基础和生产能力,制约天然气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在于体制、机制、政策,市场没有起到其应该所起的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需要完善体制,健全机制,培育市场,营造环境,充分解放和发展天然气勘查开发的生产力,真正实现“油气并举”,让天然气在我国能源安全中发挥其应该发挥的作用。
一、“八五”期间提出“油气并举”,迄今尚未实现
(一)改革开放以来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一直维持在2%一3%“并举”一词,在汉语中的意思是不分主次、不分先后、不分轻重。而20 多年来,石油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平均比重将近是天然气的10 倍。改革开放以来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一直维持在2%一3% ,个别年份甚至低于2% ,早在“八五”期间就提出的“油气并举”的战略目标未能实现。近30 年来,天然气消费比重最高的年份是1979 年,为3.3% ;最低的年份是1997 年,为1.7% ;其余年份均介于2%一3%之间,2004 年为2.6% , 2005 年略有增加,达2.8%。
“八五”期间提出,到2005 年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达到5% ,而实际上只达到了2.8%。假设达到了5% ,则意味着我们可以少进口近3000 万吨原油,或者说是可以少生产/消费近5000 万吨标准煤。前者可以使我国2005 年的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从43%降低到33% ,后者可以明显减轻我国煤炭开发利用的环境压力。即便实现了按照“十五”计划提出的到2005 年天然气消费比重增加到4.6% 的目标,在替代石油和煤炭方面也有很大的余地。
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没有一个国家天然气消费量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像中国这么低。在世界前13 大能源消费国中,中国除外,天然气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介于8.3%一53.6%之间。印度最低,也达8.3% ,其次是日本和韩国,大约为13%一14%。只有中国,仅占 2.8%。确实,我们要走的路还很漫长。
美国石油储量与天然气储量之比为0.73 ,石油产量与天然气产量之比为0.66 ,这样,产量和储量之间维持了一个较为平衡的关系,石油的保障年限和天然气的保障年限相一致。同时,与消费量之间也维持了一个相对平衡的关系,美国石油消费量与天然气消费量之比为1.66 。对比中国和美国石油与天然气的储量、产量和消费量,储量差距不大,产量差距很大,消费量差距更大,这表明美国实现了“油气并举”,而中国还差得很远。从天然气储量角度看,中国和美国差距不大,美国与中国天然气储量之比只有2 . 33 ,但是,产量的差距很大,达10.51 ,消费量的差距更大,为13.48 ,与此相对应,两国天然气管线的长度差距更大,相差25 倍。
(二)2005 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天然气的比重达23.5%
2005 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天然气的比重已经达到23 . 5 %。与10 年前的1995 年相比,石油所占比重从39.7%降低到36.4% ,核电所占比重从7 .3%降低到6.0% ,煤炭所占比重从27.2%上升到27.8% ,水电所占比重从2.7%上升到6.3% ,天然气所占比重则从23 .1%上升到23.5%。同样,在这10 年间,天然气消费量的增长幅度比石油高得多,达31.4%。相比之下,石油消费量总共增长18.9%。
2005 年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前苏联最高,达52.9% ,其次是中东,为44 . 3 %。这两个地区也是世界上主要的天然气资源区和产区,其消费量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较高不足为奇。但是,在天然气资源并不是十分丰富的美国和欧盟,天然气所占比重也相当高,2005 年分别为24.4%和24.7% ;全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平均为23%。非洲、中南美洲和北美洲,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差不多,均在20 %一25 %之间。亚太地区是天然气消费所占比重最低的地区,2005 年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10 . 7 % ,其中,中国又是最低的,仅为2 . 8 %。
[Page]
(三)天然气在本世纪中叶将成为第一能源,将在全球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
全球能源消费结构向低碳演变为天然气的大发展提供了机遇。迄今为止,世界上总共有四代能源。19 世纪末以前木材是第一代的主要能源。19 世纪末,煤炭成为第二代的主要能源。20 世纪60 年代末期,低碳的石油取代煤炭成为主要能源,随着能源结构低碳化的继续发展,含碳量更低的天然气将取代石油成为主要能源。21 世纪是天然气的时代。的确,根据Hubbet 曲线,到2017 年世界石油产量将达到高峰。根据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对未来20 年主要能源消费量增长速度的预测,到2021 年天然气将超过煤炭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继续按这一速度外推,到本世纪中叶(2043年以后),天然气将超过石油成为第一大能源。
天然气是清洁、优质、具有竞争力的能源。天然气更环保、更经济。较之煤炭和石油,单就价格而言,天然气无法与煤竞争,但是天然气污染小(煤与天然气排放的污染物比,灰分为148:1,二氧化硫为2700:1, 氮氧化物为29:1 ) ,符合《京都议定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要求,如果考虑到煤炭开发利用的外部成本,天然气将比煤炭具有竞争力。天然气燃烧时仅散发极少的502 、微量的CO,实际上无悬浮颗粒物散发。它产生单位热量放出的温室气体 CO2 只有煤炭的一半左右,比石油少1/3。天然气开发利用具有较高的综合经济效益,天然气黄金时代即将或已经来临。在世界石油供应紧张、油价动荡起伏的背景下,天然气具有特殊的作用。我国如果不加大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的力度,将在这一轮的竞争中再次处于不利地位。
(四)与国际石油市场相比,天然气市场受国际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较弱,相对而言更安全和稳定
天然气与石油不同。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虽然也对国际天然气市场的运行发挥一定的作用,但不像石油那样基本上不遵守市场规律而主要由国际地缘政治格局所左右。因此,相对而言,天然气更加安全和稳定。主要原因包括:
第一,天然气储量、产量的地理集中度不像石油,对地缘上不稳定的中东地区的依赖程度低。世界石油储量高度集中于中东尤其是海湾地区,2005 年为61.9% ,而中东天然气储量仅占全球天然气储量的40.1%。世界石油产量中的31%在中东,特别是,全球剩余石油生产能力全部在中东,而中东地区的天然气产量却非常低。中东地区是世界卜最不安定的地区,但天然气市场不受中东局势影响。
第二,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国的进口依赖程度均特别高,而世界主要天然气消费国同时也是主要天然气生产国,进口依赖程度不是特别高。因此,石油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国际石油市场受地缘政治结构因素的影响大,非经济因素起主要作用。而比较而言,天然气不具备与石油相同的地缘政治结构,地缘政治风险相对较低。在2005 年的世界天然气总产量中,有21 . 6 %来自俄罗斯,19.0%来自美国(合计40.6% ) ,而2005 年俄罗斯和美国的天然气消费量分别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4.7%和23% (合计37.7%) , 世界天然气消费大国也是世界天然气生产大国,这一点不同于石油,因此,天然气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的地缘政治矛盾不深。
第三,受输送方式限制,天然气贸易远不如石油活跃。2005 年全球跨国天然气贸易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为26.1% (其中,通过管线进行的天然气贸易量为5326.5 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总产量的19.3% ,以液化天然气形式进行的贸易量为1888.1 万亿立方米,占6.8% ) ,而石油贸易量占消费量的比重为48.4%。
第四,国际石油市场以高度不稳定为特征,但天然气市场相对稳定,以长期贸易合同为主,价格起伏不大。另外,与石油不同,天然气没有统一的全球市场价格。
总之,发展天然气工业意义重大:
( l )天然气是实现中国能源供应优质化、清洁化、多样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加快中国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将对煤炭和石油有重要的替代和补充作用,是确保经济增长向着“又好又快”方向迈进的重要因素。中国煤炭产能受生态环境、安全生产、运输等各种条件的制约,煤炭开发与生产规模的上限约为24 亿吨,2005 年中国煤炭产量达到了21.9亿吨,正在向生产能力的限靠近;中国石油消费畸形增长,进口依存度越来越大,已成为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制约政治经济腾挪空间的重要因素。
( 2 )天然气是优化中国能源结构的重要途径,增加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是能源优质化的必由之路。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天然气的比例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 多个百分点。优化能源结构,增加优质化能源的比重,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战略选择。尤其是中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优化能源结构有着更强的紧迫性。其中有些地区经济已经进人发达水平,广东省的人均GDP 已经超过10000 美元。
( 3 )提高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是我国能源安全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结合点。2005 年,中国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高达2549 万吨,居世界第一,比2000 年增加了27%。二氧化碳排量是衡量能源环境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国际资源环境外交中一个重要的祛码。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在其2005 年 《 国际能源展望 》 中首次预测,到2025 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L 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国家。
( 4 )世界天然气工业迅速发展的趋势也要求我国建立健全天然气工业体系,大幅度提高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
我国早已认识到发展天然气工业、提高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比重的意义,并且制定了较为宏伟的战略目标,但是,需要切实行动起来,根据天然气产业运行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实施若干重大战略举措,否则,宏伟的战略目标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Page]
二、当前我国已经具备了“油气并举”的资源基础
我国天然气资源丰富,潜力超过石油;当前我国天然气储量进人高速增长通道,每年新增天然气地质储量十多倍于每年的开采量,资源形势比石油乐观得多。从储量看,我国油气比差不多为1:1,完全相当于“并举”;但从产量看,我国油气比差不多为5:1 ,从消费量看,则大约为8:1。从资源基础上看,完全可以实现“油气并举”,并且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目前我国天然气的产量可以再增加2一4倍,这样,国内天然气产量将分别对应于预测的2010 年的天然气消费量(1000亿立方米)和2020 年的天然气消费量(2000亿立方米)。
确实,由于近30 年来我国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一直徘徊在2%一3% , “八五”期间提出的“油气并举”在“十一五”期间只能又重新被提起,连续4 个五年计划的提法差不多。从“十五”计划的执行情况看,我国天然气储量增加和产量上升的任务已经实现。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从2001 年的16786 亿立方米增加到2005 年的26629 亿立方米,也就是说,扣除“十五”期间累计开采的不到2000 亿立方米之外,天然气可采储量净增加9843 亿立方米(即便按2005 年历史最高产量500 亿立方米计算,“十五”期间净增加的储量也足够开采近20 年)。同时,天然气产量从2001 年的300 亿立方米增加到2005 年的500 亿立方米,完成了“十五”计划的目标。但是,尽管天然气产量大幅度增加,但由于其他燃料的需求量畸形增长,天然气消费量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在“十五”期间没有变化。
(一)中国天然气资源丰富,剩余可采储量不亚于石油,且储量正处于高速增长通道
1 .中国天然气储量快速增长
“十五”期间,我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基本上没有变化,保持在24 亿一25 亿吨之间,总计增长1.6% , 但天然气的剩余可采储量从2001 年的16786 亿立方米增加到2005 年的26629 亿立方米,增加了53.6%。总的看,近期我国石油储量仍在增长中,但已经进人低速增长通道,但是,天然气储量的增长正处于最佳势头,表现为一条非常理想的高速增长通道。
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的增长幅度快。大体上,从“三五”以来,每个五年计划期间累计新增的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均比前一个五年计划翻一番。“十五”期间总计新增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24338 亿立方米,比“九五”期间累计探明的11543 亿立方米增加一倍多,“九五”期间累计探明的地质储量又比“八五”期间累计探明的6969 亿立方米增长近一倍。同时,“十五”天然气勘查成就又是极为突出的五年。“十五”期间累计新增的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相当于前9 个五年计划期间累计新增的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的总和。天然气探明可采储量的变化也遵循这一趋势。“十五”期间累计新增的天然气探明可采储量,大约也相当于前9 个五年计划期间累计新增的天然气探明可采储量的总和,也差不多每个五年计划翻一番。
2 .预计中国天然气储量仍将继续高速增长
根据中国天然气的资源条件和成气地质条件初步判断,预计在2020 年以前我国将保持1%以上的年探明率,年均新增可采储量2000 亿立方米以上,年均探明地质储量5000 亿立方米以上。并且在2030 年以前,我国天然气的储量和产量均将连续保持增长势头。
(二)中国天然气产量迅速增长,但产量增速低于储量增速
1 .中国天然气产量迅速增长
自“六五”以来,我国天然气产量增长速度加快。但是,总体上看,我国天然气储量自“一五”以来是呈等比数列增长的,后一个五年计划比前一个五年计划增长一倍,而天然气产量大体上是呈现等差数列增长的:“七五”期间天然气总产量比“六五”增长大约100 亿立方米,“八五”比“七五”增长100 亿立方米,“九五”比“八五”增长300 多亿立方米,“十五”比“九五”增长近300 亿立方米。天然气产量增长速度低于储量增长速度。尽管天然气产量增长速度低于储量增长速度,但是,仍然比我国石油产量的增长速度高得多。“十五”期间,我国付出了巨大努力,使原油产量从2001 年的1.65 亿吨增加到2005 年的1.81 亿吨,年均增长2.3% , 居世界第五位。但是,由于天然气产量的基数低,应该说天然气产量是稍经努力即从2001 年的303 亿立方米增加到2005 年的500 亿立方米的,年均增长13.3% , 居世界第12 位。
2 .我国天然气储量的替代率远远高于石油储量的替代率
1993 年以来,我国石油储量替代率大体基本维持在1.0左右。2004 年我国石油勘探获得新突破,石油储量替代率达到1.27 的高水平。2005 年,由于开采力度加大,石油储量替代率降低到0.95 。总体看,我国与美国的石油储量替代率曲线非常接近。实际上,某种资源的储量替代率为1 恰恰反映了勘查开发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但是,我国天然气储量的替代率非常高。“十五”期间我国天然气储量的替代率,介于6 一10 之间,即每年新增加的可采储量,大约是开采量的6一10倍。“十五”期间累计新增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9843 亿立方米,同期累计的天然气产量为1458 亿立方米,可采储量的平均替代率为6.7;而“十五”期间石油储量的替代率平均为1.2。
储量的替代率过高,反映了开发强度不够。如按储量替代率为2 倒算,2005 年我国天然气产量将达1500 亿立方米,也就是说,在达到这个产量的情况下,从资源储量角度看也是可以维持的。
3 .我国天然气储采比同样远远高于石油储采比
自1993 年以来,我国石油的储采比一直维持在14一16的范围内,起伏不大。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石油的储采比一直维持在8一10年的水平。虽然我国这个比值不高,但不仅高于美国,还高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OECD )石油储采比的平均值(10 . 9 年),高于所有非欧佩克国家的平均值(13.5年),也高于北美和亚太地区的平均值。但是,比较而言我国天然气的储采比就比石油高得多。2001 年我国天然气的储采比为55 年,2005 年为53 年。我国天然气的储采比比石油高4 倍多,这进一步揭示了我国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强度不够的事实。
[Page]
还需要重视的是,中国天然气储采比除低于俄罗斯中亚地区和中东北非国家外,还高于其他天然气生产国。前苏联高达76.7 年,中东地区超过100 年,非洲为88.3 年。世界第二大天然气生产国、第五大资源国的美国,天然气储采比只有8.6 年,欧洲天然气生产大国和资源大国挪威、荷兰,储采比为20 多年,亚太地区的天然气资源国和生产国,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印度等许多国家,储采比均为30 多年。欧盟天然气储采比平均为12.9 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平均为13.8 年,北美为9.9 年,亚太地区(包括澳大利亚)平均为41.2 年。
4 .我国天然气产量还将继续增加
根据中国天然气的资源条件和潜力,初步判断,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天然气产量将继续快速增长,平均年增90 亿一110亿立方米,在2020 年前持续增长,到2010 年达到900亿一1100亿立方米,2020 年达到1700 亿一2000亿立方米,并且在2030 年以前天然气产量不会出现衰竭势头,储采比保持在40 : 1 左右。
(三)开发利用国外天然气资源的难度要低于石油
相对紧张的国际石油供需格局和错综复杂的国际石油地缘政治格局制约了我国“走出去”开发利用石油资源的腾挪空间,但比较而言,开发利用国外天然气资源的难度要低于石油。
1 .国际天然气供需格局没有石油那么紧张
当前国际石油的供需格局是:世界有石油,产量在增长,供求可平衡,但市场高度不稳定,石油市场不再遵循基本的经济规律。只需要改动最后一句话,则就可以概括国际天然气的供需格局:世界有天然气,产量在增长,供求可平衡,市场基本稳定,天然气市场仍然遵循基本的经济规律。
世界有天然气。截止到2005 年底,世界天然气总储量为179.83万亿立方米,折合石油当量为1620 亿吨,而当前世界石油总储量为1636 亿吨,二者几乎完全是“并举”的。自1995 年到2005 年,世界天然气储量增加了26% ,自1985 年增加了80%。同期,世界石油储量则分别增加了17%和56%。世界天然气储量的增长速度高于石油储量的增长速度。同时,世界天然气储量的地理分布不如石油那么集中,中东地区所占比重为40% ,而中东地区石油储量占世界总量的62%。亚太地区在世界石油储量中所占比重在各地区中位列最后,而在世界天然气储量中所占比重位居第二。
另外,世界上还有与常规天然气数量相当的煤层气资源(我国预测埋深2000 米以浅煤层气地质资源总量为 34 万亿立方米,与常规天然气的35 万亿立方米近似,居世界第三。其中,可采资源量约14 万亿一18 万亿立方米)。天然气水合物,作为未来的战略接替资源,有可能与新能源一起作为世界第五代能源,潜力更是巨大。
同石油一样,世界天然气产量也在增加。2005 年世界天然气产量为24.867 亿吨石油当量,比1995 年增加30%。2005 年世界石油产量为38.95 亿吨,比1995 年增加19%。世界天然气产量的增长速度也超过了石油。值得重视的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在世界石油总产量中所占比重仅为23.8% ,但占世界天然气总产量的39.1% ,这也反映出天然气市场的政治风险低于石油。
天然气储量的保障年限也高于石油。2005 年,天然气储量的世界平均保障年限为65.1年(近30 年来,保障年限最高的是2001 年,在70 年以上;最低的是1981 年,约为58 年)。石油储量的保障年限,2005 年为40 . 6 年(近30 年来,保障年限最高的是1989 年,约43 年;最低的是1981 年,约为33 年)。
天然气供求可平衡。2005 年世界天然气消费量为24 . 747 亿吨石油当量,供求保持良好的平衡关系。世界石油市场以高度不稳定为特征,并且市场的运行经常有悖于一般的经济规律,但是,世界天然气市场相对比较稳定,并且总体上按照一般的供求经济规律运行。比较而言,石油是全球市场,天然气属于区域市场。
2 .国际天然气地缘政治格局没有石油那么复杂
国际石油地缘政治格局十分复杂,由一个主要矛盾、两个次要矛盾和三个复杂关系构成:最主要的矛盾是欧佩克与IEA 的矛盾;两个次要矛盾,分别是欧佩克石油生产国与非欧佩克石油生产国(也包括欧佩克成员国内部的矛盾)以及传统的石油消费国(主要是IEA 成员国)与新兴石油消费国的矛盾,其中,又贯穿着一些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包括阿以冲突、大国关系以及全球和区域能源安全保障机制之间的关系等。但国际天然气地缘政治格局相对简单。
国际天然气市场上没有“欧佩克”,也没有“国际能源机构”。诸如俄罗斯一乌克兰的天然气运费之争,若放在石油地缘政治格局中看待,基本不构成一个问题。
3 .周边国家天然气资源丰富,我国战略回旋空间大
我国三个方向上的周边国家,天然气资源均比较丰富,可以为我国提供稳定、可靠的陆上供应来源。我国北部周边俄罗斯是世界最大天然气资源国和生产国,储量和产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26.6%和21.6% ,除国内消费外还可大量出口。以中国为核心的亚太市场,为俄罗斯天然气提供了一条多元化的出口选择。事实上,俄罗斯对中俄输气管线的热衷程度要远高于中俄输油管线。我国西部周边的中亚国家,如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都是世界上重要的天然气资源国和生产国,且均有摆脱俄罗斯制约的意愿,出口到中国是其合理选择,而中亚地区的石油生产国实际上只有哈萨克斯坦。我国东南邻,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文莱等,均蕴藏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近年来,东盟许多国家的石油储量枯竭,有的正在从石油出口国转向石油进口国,但其天然气还有巨大潜力。此外,澳大利亚近期在西部陆架发现了世界级的天然气资源,中国市场也是其合理选择。开发利用国外天然气资源,我们可以不依赖不稳定的中东,可以不依赖路途遥远的拉美和非洲,立足于周边就可以解决。(待续)
(来源:国土资源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