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阀门网】 看一个家庭是否殷实,人们会看有没有冰箱、彩电,甚至高档家具、小汽车等大件。对一个国家来说,从通都大邑延伸到边陲小镇的公路和铁路,从输送电力的电线到铺在地下的光缆、电缆、油管、水管、煤气管,无一不是国家的“大件”。这些由道路、桥梁、输电线、光缆线等一系列硬件组成的“国家大件”,就是基础设施。外国朋友惊叹于中国近些年发生的巨变:林立的高楼大厦,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空中不断延伸的航线。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成了世界上的一个领跑者,让印度等很多国家羡慕。但中国的基础建设空间依然巨大,要想让中国人都享受到欧美人现在的生活水准,置办好“国家大件”依然是大家最关注的话题。
“北京的路面比东京的还要平”
说起中国的基础建设,这几年确实是日新月异。几乎每一个从中国访问回来的美国朋友都会对记者感叹一番。这也难怪,中国的建设速度现在比美国快得多。本报记者站旁边的罗斯福快车道修一段二三百米的路,一年多了还没有修完。日本共同社中国局专稿记者盐沢英一1984年上大学时就来中国旅行过,2000年开始作为记者在中国常驻。盐沢告诉记者,当初他们只能用电话线上网,现在已经拉了光纤。他在北京二环路上开车,没有一点颠簸的感觉,觉得路面比东京的还要平。盐沢说,整个北京城的开发空间还很大,它的变化速度会非常快。
新中国的基础建设曾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中国第一条地铁1971年1月开始在北京试运营,但比英国晚了100多年,1863年1月10日,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在伦敦运行。1988年10月,我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上海至嘉定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但比世界上最早修建高速公路的德国晚了50多年,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德国就修建了从波恩至科隆的高速公路。中国第一条准高速铁路是广州至深圳的广深铁路,1994年建成,时速为160公里,但又比日本晚了30年,1964年10月1日,东京至大阪新干线成为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 但现在,中国正快步赶上,年底中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到5.3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不仅如此,2006年7月1日全线正式通车的青藏铁路,还是目前世界海拔最高、穿越多年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可以覆盖全国所有人口在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和93%的人口在50万以上的城市。3年前,一位国际专家曾对中国的交通发展做出评价说:“中国高速公路发展创造了世界奇迹,16年里建成的高速公路相当于发达国家半个世纪修建的里程数。”
置办“国家大件”方便了百姓
家里的大件可以用上很多年,“国家的大件”———在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上的建设与投入也是如此。郭小碚现在是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回忆起他早年上大学时来回路上的情况,他说,从他的老家湖南湘西到西安,坐火车一般都要转三次车,需要两天的时间。而现在,这种情况再也不可能发生了。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基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机场不到80个,其中近一半还是军民合用。而到2006年底,全国民用航空运输机场已有147个。再看中国的铁路里程,已有7.7万公里,居全球第三。从国家的电力来看,1978年改革开放到2000年,中国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先后超越法国、英国、加拿大、德国、俄罗斯和日本,居世界第二位。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国家稳定的基石,不是单纯体现在数字上,也不是简单的形象工程,都是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作为国家综合运输规划与研究方面的专家,郭小碚告诉记者,他体会最深的是中国高速公路的建设,现在河南、山东的高速公路都突破了4000公里。高速公路不仅让客流、货物在不同城市间互通有无,甚至也非常方便那些农民工,让他们可以快速地在不同城市里寻找新的工作机会。而在高速通车以前,国内的长途汽车基本上也就是在省内跑跑中短途,由于路况不好,车速一般只有三四十公里,根本无法适应长途交通的需要。
从与欧美强国的对比中,能感受到世界历史上出现过的几次基础建设的飞跃期。100多年前,美国在内战结束后,开始真正的基础建设,修建了贯通东西的大铁路。欧洲老牌帝国英国、德国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把本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向了一个高潮。但随后的两次世界大战,让整个世界的发展几乎停顿。但这个时候,远离主战场的美国却完成了自己的又一次飞跃。二战后,世界上基础设施发展最快的代表是苏联、西欧和日本。苏联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基础设施建设达到高潮。在战后经济复兴时期,英国和法国都推行过“国有化”运动,把银行、电力、煤炭等基础产业收归国有。日本一面治愈战争的创伤,一面以新技术革命带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1964年10月举办的东京奥运会成了日本向世界展示其现代化基础设施的良机。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行车时速达到210公里的东京至大阪新干线也正是那个时候给了世界一个震动。而中国最近几十年的发展,无疑吸引了世界的关注。和中国类似的现象也出现在正在恢复元气的俄罗斯。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教授说,过去30年,中国的基础建设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辉煌、最精彩的一个亮点。张军还回顾了中国基础建设的几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形成了国内基础建设的第一个高潮。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处于“文革”时期的中国经济相对停滞,但在农村还是有过一个建设农田、水利、道路的阶段,因为城市变化很小,所以很难说是一个高潮时期。第三个阶段始于改革开放,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地方政府有了强大的动力,各地在招商引资上有竞争,而竞争带来的就是基础设施的改善。有统计说,1994年以前,各省对基础建设的投入并不多,但此后都上了一个台阶。目前的这个阶段,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了一个新高潮。对此,张军分析说,目前的建设不能简单地被赋予“奥运”或“世博”的色彩,与第三个阶段不同,现在更多的是做地方间的衔接,过去是分散建设,现在是整合和共享,如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已经开始进入投入与使用的一体化。
[Page]
“中国基础设施领先印度至少20年”
中国基础建设的发展速度引起了邻国印度的关注。印度和中国相比,看得见的最大差别就是基础设施。《印度时报》前不久报道称,印度国防部长安东尼在视察中印边贸通道乃堆拉山口时,看到中方一侧公路平整,而印方一侧却是崎岖泥泞的山路,这让他对中国的基础设施羡慕不已。谈起印度的基础设施,一位在中国工作了两年的印度朋友说,中国的高速公路随处可见,乘车出行非常方便,而印度全国连一条像样的高速公路也没有,“中国的基础设施要比印度领先至少20年!”前不久,由100多人组成的印度青年代表团访问了中国。很多成员每到一个地方,首先赞叹的就是宽敞的机场、快速的车道、便捷的互联网络等基础设施。苏吉特是印度东部一所大学的代表,他告诉记者:“我们所有成员都被中国先进的基础设施惊呆了!”
印度和平与战略研究所所长班讷吉将军是中国的老朋友,他几乎每年都去一次中国。他说,印度的基础设施发展速度太慢,他家门口的一条下水道已挖了5年,还没有修好。中国人家里现在很少有停电现象,而印度人家里一天要停好几次。中国人现在用上了管道煤气,印度人家里还放着几个大的煤气罐。班讷吉将军说,中国迅速发展为一个颇有影响的世界大国,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大力发展基础设施。他说:“中国政府有句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印度落后的基础设施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印度政府直到最近才真正意识到这一点。印度中央政府今年多次开会,要求有关部门认真学习中国的成功经验,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印度很多地方大搞经济特区建设,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印度也搞五年计划,在最近颁布的第11个五年计划里,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达到3560亿美元,比第10个五年计划的基础设施投入多了近2000亿美元。但记者的一位邻居、经济学家穆克吉担心印度的效率低,有些无奈地说:“即使有了钱,印度的基础设施在未来20年也达不到中国现在的样子。”
巴西的国内生产总值虽然高,但由于基础较差,历届政府又不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因此,公路、铁路、电力等设施都比较落后。巴西公路总长有172.49万公里,但铺好路面的公路仅16.5万公里。全国只有里程很少的高速公路,国家公路和州际公路仅是双向行驶的一级公路。边远的马托格罗索州是大豆主要产区,但由于没有铁路,公路状况又比较差,农产品都运不出去,严重阻碍当地经济的发展。
中国基础建设空间依然巨大
世界银行一份研究报告称,无论哪个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都应当成正比。清华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何茂春教授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尽管中国整体经济的核心还是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还不是支柱,只是偏重于服务大众,但它解决了很多旧的瓶颈问题。目前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与中国人均GDP2000美元的水平基本相当。中国的基础建设跑得飞快,让很多国家羡慕。但发达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也没有闲着,12月9日,连接德国慕尼黑与法国巴黎的德法高速铁路正式投入运行。位于波士顿市区的美国历史上设计最复杂、耗资最多的高速路桥也将于今年最后一天正式完工。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在缩小,但还远未到可以让我们骄傲的时候。记者感到,美国基础建设的底子相当厚,历史也长,相比之下,中国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首先是覆盖面的问题。拿公路来说,美国城市道路的密度是中国的好几倍,农村道路也是四通八达。还有配套设施的问题。中国很多城市的道路还远没有到畅通无阻的程度,比如高速和环路出口太少,车子出来就堵。
美国对中国基础建设的报道前两年比较多,但不完全是赞扬,只有在报道印度发展时,拿中国的基本建设与其对比,算是肯定的。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有中国特色。在美国,联邦政府不直接管经济计划和经济活动,它的一些看似全国性的大手笔经济现象,如互联网,不是通过事先的规划,而是通过市场需要逐步形成的。美国经济的指挥棒是利润,不是政府的规划。这是美国与我国的最大不同。还有个关键的因素是,中国的人口数量是美国的4倍多。中国人要达到与美国人一样的生活水准,还需要一代接一代埋头苦干下去。
“目前,中国正处在一个新建设高潮期。”郭小碚所长说,以前我们认为这些基础设施不创造财富,建设相对比较滞后。经过上个世纪末期的大规模建设之后,我们对以前的“欠账”进行了“补课”。现在,中国的建设速度在明显加快,同时还有适当的超前,以便具备支撑经济快速发展的能力和相对宽松的环境。郭小碚说,中国是一个大国,改善区域内城际间的运输状况将是今后的主要方向。比如,如果上海到杭州的城际磁悬浮交通线建成,将实现“两百里沪杭,一小时往返”,完全可能在杭州居住,在上海上班了。中国基础建设的发展空间依然巨大,两地合作,资源共享越来越成为一种发展模式。近期已经完全铺轨的京津城铁,将北京与天津之间的行程缩短为半个小时,也是在通过改善交通基础设施,重新塑造一个新的城市群。此外,郭小碚还提到,目前中国交通运输的薄弱环节在铁路。为了扭转这种现状,中国正在建设1万公里长的高速客运专线,实行人货分离,预计到2015-2020年全部建成通车。到那个时候,我国的交通运输将会发生一个根本性的转变。
(来源: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