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发布信息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杜祥琬:中国应走能源可持续发展之路

杜祥琬:中国应走能源可持续发展之路

      2007/11/20 0:00:01中国阀门网 点击数:45

中国阀门网】11月16日,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在我市作了题为“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报告,对我国能源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战略思想,并展望了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前景。

  中国能源存在的基本问题

  杜祥琬认为,

  我国能源存在三个基本问题:人均能源资源少,供需有差距;能耗强度高,效率低;结构不良,污染严重。

  中国是世界能源大国,一次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均居世界首列,但人均能源消费水平还很低。虽然近20年,中国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方面取得较大成绩,但由于迅速工业化阶段的产业结构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及技术落后和管理不善等原因,中国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能源资源决定了中国能源长期以来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大量污染排放。

  解决中国能源问题的基本战略

  杜祥琬认为,要解决中国能源的问题,应实施四大战略:

  □发展战略之一

   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控制能源总量

  杜祥琬说,落实节能,要从四个方面努力:

  一是要真正落实“又好又快”的方针,而不是“越快越好”。要纠正“GDP是硬道理”的片面观念,转变发展模式,适当抵制GDP的增速,以更有力的措施来保证。

  二是要构建节能的制度体系。需要有力的“节能法”和执行措施,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标准、监督机制和问责制,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技术的和思想舆论的手段,使节能走上法制轨道,成为深入人心的社会文化。

  三是构建以技术保障体系为支撑的、高效的生产体系,转变增长方式。节能的具体办法是:调整产业结构、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节能、照明节能、政府机构带头节能等。

  四是构建节约型消费体系。在全社会倡导“适度的物质消费、丰富的精神追求”的生活方式,反对“攀比奢华”的不良风气。中国的人均能耗、人均轿车数、人均排污量、单位建筑能耗等必须控制到显著低于国际水平,这是“节约型社会”的必然内涵,也是创新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必然要求。

  □发展战略之二

   多元发展,加快可再生能源和核能源发展,改善能源结构

  杜祥琬指出,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国际趋势,为后石油时代(peak oil)及早做好准备是明智之举。世界上不少国家已经提出了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概念。

  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从长远看,洁净的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能源中的比重,绝不是“杯水车薪”,而是举足轻重。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我国能源与环境保护的正确选择。这些可再生的能源资源包括: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

  □发展战略之三

   大力推进煤的洁净化技术,减少污染

  与世界能源结构不同,在中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的贡献超过三分之二。今后几十年内,煤在能源中所占百分比会有所下降,但绝对量仍将上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煤仍将是我国能源的第一大户。

  在目前的火电站,大力推广脱硫脱氮技术、污染排放控制技术;提高燃煤效率,加强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火力发电技术应用,淘汰落后发电机组;加强循环床煤燃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研发碳捕捉及封存和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及二者的结合。

  □发展战略之四

   加强国内资源勘探,利用国外资源作补充

  保障能源供给,加强国内资源勘查是很重要的举措。目前,我国国内资源勘查程度还很低,有相当大的潜力。中国的沉积盆地面积比美国还大,而中国石油控井数仅为美国的8%,探明储量仅为美国的2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能源产量很难满足快速增长的需求,因此,部分能源还必须要从国外进口。只有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才能满足国家发展的巨大需求。

  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前景

  杜祥琬认为,通过上述四大战略的实施,特别是发展三种概念的绿色能源,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大有希望。但要走好这条路并不容易,在这个过程中,应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变:

  ——从“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低经济效益”的“两高一低”发展模式,转变为“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好”的“两低一高”模式。

  ——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增长的“黑色经济”,转变为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同增效的“绿色经济”。

  ——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对资源掠夺式开发、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生态侵略”,向“自然和谐”转变。

  ——通过有规模的生态建设,恢复受损害的环境,从“生态赤字”向“生态盈余”转变,走向生态文明。

(来源:黄海晨报)

热门关键词:石化阀门 阀门新闻 石化新闻 
投稿箱:
        如果您有阀门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邮箱:136426480@qq.com。
中国阀门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

关于本网| 网站导航| 热点搜索| 阀门资讯| 泵阀名录| 站点地图| 友情链接| 会员说明|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站内地图

全球(中国)阀门网 版权所有 © 2002-2012  服务邮箱:Service@fm35.com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阀门网.中国本站网络实名:全球(中国)阀门网-中国最专业的阀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