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阀门网】
2007年9月钢材出口环比大幅下降表明,前一段时间连续出台的针对钢材出口的政策调控初见成效。同期,国内钢材价格出现上涨,也说明了内需的强劲。业内人士认为,出口数据的大幅回落降低了短期内出台调整政策的概率,但未来调整钢铁出口关税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政策调控初见成效
据海关统计,2007年9月我国出口钢材444万吨,环比下降17.5%。自7月以来,钢材出口量连续三个月环比下降,同比则小幅增长9%,增幅进一步下降。9月份,我国进口钢材143万吨,环比下降2.1%,同比下降9.3%。当月净出口钢材301万吨,环比下降98.9%,降幅进一步扩大;同比增长20.6%,增幅下降明显。1~9月,我国累计出口钢材4952万吨,同比增长83.8%;进口钢材1298万吨,同比下降8.1%。
钢材出口的迅速下降表明,前一段时间我国连续出台的针对钢材出口的政策调控初见成效。
国内市场需求强劲
在出口环比下降非常迅速的9月,国内钢材价格并没有出现下跌,反而保持了良好的上升势头,价格底部不断提升。从单月的产量增长情况来看,虽然同比增长的速度在下降,但环比却保持平稳,没有出现明显的减少。因此,在有足够的钢材供给情况下,只能是国内旺盛的需求抬高了钢材价格。
自去年以来的钢材旺盛需求源于我国持续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因为固定资产投资与钢材消费量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关性。虽然国家对固定资产投资进行了调控,但从目前的产业政策和投资冲动来看,还没有很明显的迹象表明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在未来一年内有掉头大幅向下的趋势。
全年粗钢净出口约5500万吨
虽然环比出口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但是由于前期积累的基数较大,全年的净出口仍然保持较大的绝对数量。从将钢材和钢坯折算成粗钢来看,前9月粗钢累计净出口已经达到了4464万吨。按照9月粗钢净出口353万吨的水平,假设后3月平均粗钢净出口在300万吨左右,则全年粗钢净出口将在5500万吨左右。
根据中国钢铁协会的预测,今年全年的粗钢生产量在4.9亿吨左右,而粗钢的消费量将在4.2亿吨以上,加上净出口的5500万吨,全年消耗钢材大约在4.75亿吨。考虑到库存还可以消化一部分钢材产量,今年全年的供需将达到一个良好的平衡态势。
出口关税调整仍有可能
自去年我国一举成为世界钢材净出口国之后,今年以来,出口钢材数量不断攀升,在4月达到创纪录的716万吨。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有关部门开始频繁出台针对钢铁行业的出口退税调整政策。钢铁行业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一方面是为了缓解国际贸易摩擦的日益加剧以及快速增长的贸易顺差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配合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淘汰钢铁落后产能。
从相关统计可以看到,在9个月时间内,国家相关部门累计出台了6次针对钢铁行业的出口退税调整政策,产品涉及到长材、板材及钢管配件等,除了极少数的特种钢材之外,其他的钢铁产品均涵盖其中。
需要注意的是,前几次调整中受到影响最大的钢铁产品是长材和板材。5月21日加征出口关税的钢材税号一共83个,与4月30日取消出口退税和实行许可证管理的钢材税号完全一致,基本上是长材(除少量合金钢条杆、盘条外)加征出口关税10%,板材加征出口关税5%。
因此,从去年享受11%左右的出口退税率到现在加征5%~10%的出口关税,长材和板材的出口形势急转直下,国际市场繁荣的钢铁需求导致的价格差已经所剩无几。
不仅如此,据笔者了解,近期国家发改委提出拟将热轧板卷、长材的出口关税税率由原来的5%提高到15%,中厚板、螺纹钢、型材、线材出口税率将由原来的10%提高到15%,钢坯出口税率由15%提高到25%。而原来享受出口退税的冷轧、不锈钢、涂镀以及硅钢等产品,将全部取消出口退税。
[Page]
笔者预计,如果该政策出台,对我国钢材出口的短期打击将非常明显。虽然9月出口环比大幅下降的数据可能暂时缓解进一步的出口调整政策出台,但只要国际上的需求依然存在,未来出口就有增长的动力。而一旦出口反弹,加上节能减排的压力和淘汰落后产能的进展不顺利,国家再度出台对钢铁行业的出口调控政策可能性很大。
钢材出口动力依然存在
虽然过快的出口导致了很多国际贸易摩擦,但需要注意到,我国出口金额的下降幅度没有出口数量下降那么快,表明了我国钢材出口单价在不断提升。
业内人士认为,钢材出口单价的提升只可能是两个原因:其一,我国出口钢材的品种更好附加值更高;其二,国际市场钢材价格在上涨。因此笔者认为,短期内我国钢材出口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的可能性不大。但从出口产品的构成分析来看,低技术含量的长材才是本轮出口热潮中增长最明显的品种。
出口单价的上扬表明,国际钢材市场价格在普遍回升。而国际市场价格上扬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钢材出口的迅速下降直接影响了国际市场的供给,造成国际钢材市场的紧张局面。而出现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全世界新增产能的70%来自于钢材产量占据世界总产量三成以上的中国。
因此,国际市场对我国钢材供给的依赖,是近两年我国钢材出口大增的主要原因。可以预见,只要国际市场需求没有出现明显的反转,我国钢材的出口动力就依然存在。
从目前来看,出口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国外旺盛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际上的金融系统不稳定还没有扩散到实体经济,发达国家的需求没有明显减弱的趋势;二是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钢铁;三是除了中国之外的世界其他地区钢铁产能增长十分有限。
因此,即便国家继续出台出口调控政策,但降低的也许是出口增速,而出口总量维持高位的可能性依然较大。
相关报道: 我国钢铁企业价格体系现状
李拥军
我国多数钢铁企业执行的是销售总部定价模式。总部定价模式强调价格决策权的集中,强调以一种统一的价格形式来满足区域市场、客户、竞争对手等多方面的差异性。因此,这种定价模式要求销售总部的市场决策人员拥有极高的综合素质,拥有广泛的市场信息来源,能够远距离地对各个区域性市场做到了如指掌,否则就难以顾及方方面面的因素而做到全面准确地决策。
在实践中,钢铁企业的价格决策是在考虑多方面影响因素的前提下提出一个以出厂价为基础、以运费补贴、各种价格优惠政策为补充的价格方案。钢铁企业可视各区域市场供需情况、竞争态势等因素的变化,及时调整出厂价和运费补贴。出厂价是钢铁企业的根本性定价,相关价格优惠政策是基于出厂价基础上的营销手段的具体化。
中国钢铁企业的出厂价,按其与客户提取现货的时间联系可分为期货式定价、现货定价两种方式。中国绝大多数钢铁企业是执行期货定价的,而且定价的期限基本都以“月”或“季度”为单位。现货定价亦可称为“生产地现货交易价格”,较多的中小型钢铁企业采取现货定价模式。
在实践中,多数钢铁企业所发布的价格政策通常包括三项内容:产品出厂价格,不同区域市场的运费补贴,对经销商的折扣价格。
[Page]
在出厂价及运费补贴方面,销售总部所发布的价格类型以出厂价为主,出厂价实质上就是客户从生产厂的提货价,对于客户将产品发送到目的地所发生的各种费用由客户自己承担,钢铁企业只负责铁路运费(船运费)的代收代付。出厂价格与运费分开,其优点是使出厂价在形式上简单明了,方便钢铁企业进行财务结算;其缺点是把钢铁企业发往各区域市场的营销成本从结算形式上直接“转嫁”给经销商,容易使钢铁企业决策者在进行价格决策时,对营销成本估计不足。
钢铁企业的价格优惠政策,是钢铁企业对不同规模的钢材经销商及直供用户所给予的一种价格优惠,其目的是为了巩固、加强其流通渠道建设,保持稳定的客户资源。
目前,钢铁企业价格优惠的种类主要有大批量优惠、协议质押优惠、保值销售等。由于上述价格优惠政策主要针对实力较为雄厚的经销商,多数规模偏小的经销商往往缺少享受此待遇的资格。因此,许多小经销商通常通过“合谋”,组成虚拟企业形式来获取钢铁企业的价格优惠。
价格优惠是钢铁企业所承担的、相对稳定的企业营销成本,但钢铁企业产品出厂价(MP)与各钢材交易市场的现货交易价格(OP)存在着时间效应上的差异。
这两种价格形式之间存在着时间上的差异,表明钢铁企业出厂价与同时期钢材交易市场现货交易价反应的是不同时间点的供需关系。钢铁企业出厂价是企业决策者对下一个阶段期限内供求关系预测的反应,而现货交易价格更多地反应了现阶段内供求关系的实际情况。二者之间的时间效应差异无疑给经销商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同时也给经销商提供了进行市场“投机”的一个前提条件,即经销商是现货交易价格的具体参与者与执行者
(来源:长江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