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发布信息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未来40年仍属油气时代 理论创新技术进步是关键

未来40年仍属油气时代 理论创新技术进步是关键

      2007/10/11 0:00:01中国阀门网 点击数:31

中国阀门网】近日,在西安举行的第六届全国油气运移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西北大学教授刘池阳的《油气逸散——油气地质研究和资源评价的弱点和难点》报告引起与会代表关注。刘池阳在报告中指出,未来40年仍是油气时代,但必须切实把握油气勘探开发规律。

    油气逸散研究值得关注

    不论油气生成后发生的运移在途径、期次、动力、相态及其模式和过程等方面多么复杂多变,其运移结果只有3种:聚集成藏;散于地下岩层及流体;暴露于地表大气中而损失。后者被称为逸散。

    “聚集成藏受讨论最多,可直接用于认知油气藏的形成和影响油气勘探及资源评价;而科研界对散于地下的岩层及流体研究颇弱,在油气资源评价中,仅在选取综合参数中略有间接体现;而对油气排出烃源岩后和油气藏破坏后油气的逸散,尚缺乏专门、系统的研究,对其知之甚少,影响着油气勘探部署和资源评价,以及资源量探明程度的估算。”刘池阳说。

    刘池阳指出,“聚”、“散”、“失”三部分中,损失的部分最为活跃,所处的地质环境和所经途径也最有利于流体运移,可以说油气逸散应作为油气运移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剖析对象。更明白的解释是,因油气为流体矿产,其聚集成藏是动态的,即其存在是暂时的、相对的,而其运动和变化是长期的、绝对的。

    美国麦克格雷戈1996年对全球350个大油田的研究发现,这些油田寿命均较短暂,其中值年龄平均为3500万年。它们均处于动态变化中,破坏率很高,其中1/3的油田存在聚集成藏后遭破坏的证据。

    可见,油气运移最为活跃的损失部分,与聚集成藏的部分两者联系最为密切,在油气勘探部署和资源评价以及资源量探明程度估算中,对油气损失部分应高度重视。

    油气逸散研究的难点及攻克之路

    刘池阳说,除同时代形成的极为有限的包裹体可能偶然捕获有限的油气外,流体油气在其经过的途中一般在浅表层常很少有油气原物残留,甚至可能曾存在的古油气藏(田)也会消失。当然,地表也许会遗留分布有限、产状各异的各类油苗,但天然气(藏)的散失几乎不留任何残余。因此,对油气逸散研究,特别是对其逸散规模的确定难度颇大,也是迄今国内外尚无重要进展的国际性研究难题。

    “973”计划项目“多种能源矿产共存成藏(矿)机理与富集分布规律”的中期研究结果表明,在油气经过和逸散的浅表层,存在油气与周邻流岩相互作用形成的各种还原蚀变等后生产物。这应是确定油气是否曾存在、经过及其逸散规模的重要甚至主要证据。所以,除进一步重视和深入研究油气苗、沥青等油气逸散的直接显示结果外,对与油气有关的各种还原蚀变等后生产物的追根溯源,可能成为探讨和解决油气逸散及其规模这一国际难题的重要途径。

    如油气与水岩相互作用形成的还原蚀变产物之一的漂白砂岩,在国内外分布广泛。美国科学家研究表明,美国西部几千英尺厚的早侏罗世纳瓦霍砂岩被漂白,最可能的漂白剂就是石油和天然气,该区域逸散到大气中的油气储量规模十分巨大。

    同样,在我国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侏罗系延安组顶部漂白现象十分壮观,分布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延安组顶部漂白现象与红色砂岩伴生,并与地表所发现的白垩系油苗伴邻。通过野外调查、岩石学特征和多种地球化学测试,及与邻近砂岩的对比等综合研究认为,延安组砂岩的漂白现象是上古生界天然气还原作用的结果,显示该区曾有大规模的天然气逸散,是油气曾经运移的指向。

    刚从美国回来的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张厚福对刘池阳的理论表示认同。他认为油气逸散的确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领域,希望刘池阳和自己的学生对我国,特别是中国南方海相地层的油气逸散进行研究,建立系统标志和模式,推动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研究的深入和勘探的突破。

    《科学时报》记者还了解到,刘池阳所主持的“多种能源矿产共存成藏(矿)机理与富集分布规律”项目,通过岩相学、矿相学和地球化学、野外调查等研究,揭示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天然气的逸散形成了大范围的还原性环境,产生了显著的后生成矿效应和多种流—岩作用现象;在动态分析和示踪与有机有关的各种还原蚀变等后生产物的基础上,研究了油气逸散的地质作用、机理、过程和行为标志,进而探讨了运移的烃类对铀等无机金属矿产的成矿作用和可能贡献,在无机—有机成岩成矿作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创新成果。

    油气资源勘探及利用前景

    当前世界油价暴涨,中国石油进口量已临安全警戒线。这种形势下,人们不由追问:世界的油气资源储量如何?中国的油气资源储量如何?分布在哪里?有无改变、缓解供求矛盾的可能?难点又在哪里?

    刘池阳结合自己从事石油地质科研和教学30余年的体会,就此作出解答:“虽然近几年油价飞涨了4~5倍,近期又突破了80美元/桶大关,但这不是石油储量和资源不足,而主要是世界政治变化和区域政局动荡及自然灾害所致。世界油气资源是丰富的,已探明而尚待开采的储量是较充足的。”

    谈及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及利用前景,刘池阳指出4条途径。

    一是走出国门,积极参与世界油气勘探开发,充分利用世界油气资源;同时在国内寻找更多的油气储量。这除增加投入外,理论创新、观念更新和技术进步是关键。

    二是大力开发和充分利用多种可再生能源。

    三是采取各种措施,如技术、法规等开展节能。

    四是根据全国能源资源的实际,改变和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研究和开发更多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能源,进行和实现多种能源之间的互补与替代。

(来源:科学网)

热门关键词:阀门新闻 石化新闻 阀门石化 
投稿箱:
        如果您有阀门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邮箱:136426480@qq.com。
中国阀门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

关于本网| 网站导航| 热点搜索| 阀门资讯| 泵阀名录| 站点地图| 友情链接| 会员说明|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站内地图

全球(中国)阀门网 版权所有 © 2002-2012  服务邮箱:Service@fm35.com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阀门网.中国本站网络实名:全球(中国)阀门网-中国最专业的阀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