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阀门网】光明观察9月25日讯(邱林) 首届中国(太原)国际煤炭与能源新产业博览会上传出的信息,国内正在进行一系列旨在用煤炭替代石油的技术攻关和示范工程建设,以缓解今后我国石油进口压力。国内已完成煤间接液化千吨和万吨两套中间试验,预计2008年投产的“煤制油”有神华集团所建设的世界第一条煤直接液化工业生产线等三个项目。若上述三项目能顺利投产,则2008年前后将形成十分可观的年产能14.32万吨,到2020年全国将形成5000万吨/年的产能。(9月23日《国际金融报》) 目前,国际油价屡创新高,在寻找替代能源过程中,煤变油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国内主张煤变油的机构和企业都在强调,煤变油产业化将有效改变我国能源战略结构。一家从事煤变油研发的大型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在目前高油价的背景下发展煤变油在经济上是可行的,我国的煤炭资源储备约在1万亿吨左右(包括未探明的煤炭资源),如果按目前的生产和消费水平,我国煤炭资源可供使用100年以上。因此,煤变油项目对我国来说是极为现实的一条路。 但有关专家指出,对于我国煤炭资源的稀缺性,目前许多人认识还不充分。在过去5年内,我国煤炭消费已经翻了一番,今年将达到22亿吨。而且,我国煤炭资源的人均拥有量相对较少,依照目前的煤炭产能和利用方式,可直接利用的煤炭资源仅能维持30年。如果大规模地把煤炭转化为成品油,势必对国内煤价产生影响。而且加上其他行业煤炭需求的较快增长,近年来煤价增长过快的情形是否会继续重演?如果上述情况重演,除了对煤变油项目有重大影响,煤变油的成本也会相应增加外,对其他用煤行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目前,我国虽然在煤变油上已经突破一系列技术难关,可以用于万吨级的生产,但是目前煤变油除了大量消耗煤炭资源外,遇到的最现实的问题是投资成本问题。据了解,当前煤变油的投入产出比,仅从设备来讲,生产1万吨油就需要1亿元的投资。而且煤变油从能源产业上来讲是一个高耗能的项目,能源效率非常低,目前国内普遍上马的间接转换技术,生成一吨成品油往往需要消耗掉4至5吨的煤,即便是转化效率最高的神华集团的煤变油项目也要消耗3吨优质煤炭才能转变一吨成品油。煤变油能源转换效率不足一半,称得上是一种负能量转化过程,是对优质资源的极大浪费。 分析人士指出,我国煤变油技术的来源国主要是德国、日本、美国以及南非,除南非曾因禁运而实现煤变油产业化之外,其他3国无一例外的只限于示范试验阶段。在他们看来,用煤炭这种不可再生资源来替代另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能源替代。而国内许多人却不这样认为,在煤制油技术尚未成熟时,一些地区对煤变油项目的投资就已异常迅猛,这既放大了这一项目的投资风险,也给未来煤变油产业升级带来隐患。例如山西省制定了《加快发展具有山西优势的煤化工产业三年推进计划》,在3年里投资92亿重点发展煤化工产业,计划到2008年,全省煤化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而安徽立志到2010年,实现煤化工产业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要打造出全国最大的煤化工生产基地。 基于此,去年7月,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要求对煤变油项目进行降温,在国家煤变油发展规划编制完成前,各级投资主管部门应暂停煤变油项目核准;对不能实现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煤变油项目应不予核准或备案。煤变油尚处于示范阶段,应在取得成功后再推广,一般不应批准年产规模在300万吨以下的煤变油项目,目前开工建设的十几万吨规模的煤变油装置多数不够经济规模,技术不够成熟,并且这类装置投资巨大,具有较大的投资风险。 实际上,将煤变油作为产业化来发展不符合我国国情,煤炭本身也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在煤变油的过程中必然会浪费许多的煤炭,而且大量消耗煤炭来生产成品油会造成煤价的上涨。煤变油尚在工业化试验和示范阶段,存在技术和工程双重风险,既然风险如此明显,企业为何又趋之若鹜?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有关部门对煤变油项目应加强指导和监督,特别是对这类项目的投资规模和布局要强化管理,防止一些地方盲目投资。更重要的是要防止一些地区、一些企业以煤变油的名义圈占资源,对资源的炒作因素胜过煤变油生产的实际发展需要。 (来源:中国石油商务网) |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