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阀门网】新华网9月17日讯 财政部税政司司长史耀斌日前在天津表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迅速,但也给资源和环境带来沉重压力。目前财政部正考虑出台系列税收政策,促进节能和环保型汽车发展。 史耀斌是日前在天津举行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作上述表示的。他说,随着中国汽车消费和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导致中国石油需求不断增加,而且汽车污染排放量也在上升。汽车正在成为中国能耗与排污的“大户”。 史耀斌说,税收作为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应该在促进节能和环保型汽车发展、引导汽车产业长远发展方面发挥应有作用。为此,财政部计划改革和完善汽车相关税收政策。 一是制定鼓励节能环保汽车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时,研究与汽车排放相关的清洁燃油的税收政策。 二是出台限制燃油经济性不佳汽车发展的税收政策,从惩罚的角度来促进汽车节能环保。为了配合国家实施的有关燃料消耗限值标准,针对中国目前还有一些汽车生产企业的产品油耗不达标的问题,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基础上,抓紧研究制定对油耗未达标汽车产品实行惩罚性税收的政策方案。 三是完善燃油税改革方案,适时出台燃油税。根据道路交通税费改革的总体思路,结合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情况,进一步完善燃油税改革方案。目前大量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将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出台。 四是研究开征环境税。借鉴国外经验,加快对开征环境税可行性的研究。同时,为更好发挥消费税调节生产消费的作用,研究调整汽车的征税范围,抑制高排放汽车的发展。 统计显示,目前中国汽车保有量约5000万辆。汽车耗油约占中国石油消费量的1/3,预计到2020年这个比例将上升到57%。另外,一些大城市的空气最大污染源已由煤烟转为机动车。 财政部将出台税收优惠 环保柴油车再迎春天 中新网9月17日电 近日,国家财政部税政司司长史耀斌在天津举行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表示,中国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已经给资源和环境带来沉重压力。财政部计划改革和完善汽车相关税收政策,在促进节能和环保型汽车发展、引导汽车产业长远发展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一直以来,针对全球日益恶化的环境和能源问题,国家大力提倡发展节能和环保型汽车。早在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就在《柴油车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中明确提出,“国家通过优惠的税收等经济政策,鼓励提前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柴油车和车用柴油发动机产品的生产和使用”。2004年,国家发改委颁布《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提出要“重点发展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和轿车柴油发动机技术”;2005年,国家发改委与科技部共同组织起草的《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征求意见稿,再次提出“要鼓励发展节能型轿车和柴油车”。 在今年两会上,汽车行业“自主创新”和“节能环保”更出现在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并成为代表们广泛热议的话题。 业内公认,柴油车在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方面,绝对比汽油车技胜一筹。而相对于尚处在研发阶段的混合动力车,柴油车技术成熟,是目前最现实可行的汽车替代能源。柴油车在国外市场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物。2005年,欧美国家的100%重型车和90%轻型车已经全部采用柴油动力,柴油轿车占欧洲轿车年产量的32%,在法国、西班牙等国更高达50%以上。 其实,国内市场上不乏技术领先的柴油车产品。华泰汽车集团在所生产的华泰特拉卡和圣达菲系列部分车型上搭载了国际领先技术的CRDi柴油发动机,通过独立控制燃油、压力、喷油量及喷油时间,不但实现了动力的平稳输出,而且节能省油,百公里油耗仅6升,比同等排量的汽油车省油30%-40%,而且排放的二氧化碳、氮氢化合物和其它有害气体较同排量汽油车减少了45%,达到接近欧IV排放标准。为延伸其在柴油动力领域的技术优势,华泰汽车集团还投巨资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建起清洁型乘用车柴油发动机生产线,计划首期年产30万台,到2012年实现全部100万台产能。这些发动机采用新一代CRDi技术,可以搭载在1.5L-2.8L乘用车上。据预测,2012年国内乘用车产量将达到1000万辆,如果华泰汽车100万台柴油发动机全部搭载在国内生产的乘用车上,将能节省汽车用油10.1%,减少石油进口11.3%,对缓解能源紧张、减少环境污染都有非常显著的贡献。 笔者认为,史耀斌的讲话,无疑是国家将加强汽车行业宏观调控的一个信号。一系列燃油税、环境税的出台,将对汽车行业发展和汽车消费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使发展节能、环保型汽车从当前个别有社会责任感的汽车企业的自觉行为变成由国家政策引导的市场行为。这些政策的出台有望打破长久以来存在的一些阻碍柴油车发展的屏障,使柴油车提前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 (来源:中国石油商务网) |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