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发布信息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曾培炎阐述中国能源发展和节能减排五大政策

曾培炎阐述中国能源发展和节能减排五大政策

      2007/9/12 0:00:01中国阀门网 点击数:57

中国阀门网】本报北京9月11日电(记者  滕继濮)  2007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11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席并讲话。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路甬祥,北京市市长王岐山等参加了开幕式。曾培炎指出,中国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节约能源资源,加强环境保护,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共同努力。

  曾培炎说,为了缓解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中国将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加重视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更加重视发展第一和第三产业,更加重视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道路。

  曾培炎阐述了中国能源发展和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一是优化能源结构。中国将大力开展煤炭的清洁利用,鼓励发展大型高效清洁发电机组,积极推进核电建设,加快发展水能、风能、生物质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使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由目前的8%提高到2020年的15%。

  二是节约能源资源。中国将加快淘汰火电、钢铁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全面实施燃煤锅炉改造、热电联产、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10项重点节能工程,突出抓好1000家高耗能企业节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不断提高能源资源的使用效率。

  三是加强环境保护。中国将综合治理城市生活污染,进一步加强工业污染防治,积极防治农村面源污染。加大自然生态保护力度,加强森林恢复和管理,不断增加碳汇,使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18.2%提高到2010年的20%。

  四是组织科技攻关。中国将在能源环境领域组织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积极推进相关领域的技术研发。同时,加强氢能及燃料电池、磁约束核聚变、低碳能源和碳吸收等前沿技术的研究,为节能环保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五是健全体制机制。中国将完善能源资源税费和价格机制,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以及清洁发展机制。完善能源与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和规范国土空间开发秩序。强化各级政府节能环保职责,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曾培炎强调,中国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我们将按照胡锦涛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要求,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世界各国一道,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共同努力。

  王岐山表示,倡导和注重节约、改善和保护环境,已落实到2008年奥运会的筹备工作中。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城市,将贯穿于未来北京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各个阶段。尽管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难题,但在与会嘉宾、朋友们以及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帮助下,北京一定会不断战胜各种挑战,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不仅经济更加繁荣,而且城市更加文明、社会更加和谐、环境更加宜居。

  外宾代表、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哈罗德·克罗托认为科学具有国际性,在欧洲适用的在中国、在美国和澳大利亚也适用;科学又具有独特性,因为其他很多东西都是人为或者人造,但是科学是具有全球普遍适用性。中国有伟大的文化,我们不仅要寻求答案,而且要了解问题本身的含义。

  为期4天的“2007北京诺贝尔奖获得者论坛”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论坛的永久性主题是“人类的和谐与发展”,本届论坛的主题是“能源与环境”,包括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中外科学家,以及来自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北京市和部分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代表约600人出席论坛,将在能源与环境、节能减排等多个领域开展研讨和交流。

(来源:中国石油商务网)

热门关键词:石化阀门 阀门新闻 石化新闻 
投稿箱:
        如果您有阀门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邮箱:136426480@qq.com。
中国阀门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

关于本网| 网站导航| 热点搜索| 阀门资讯| 泵阀名录| 站点地图| 友情链接| 会员说明|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站内地图

全球(中国)阀门网 版权所有 © 2002-2012  服务邮箱:Service@fm35.com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阀门网.中国本站网络实名:全球(中国)阀门网-中国最专业的阀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