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阀门网】虽然中俄能源合作过程中波折不断,但天然气进口商业谈判和输油管道的建设都在逐渐推进。专家认为,中俄能源未来合作的前景一定是利好的。
金融界9月4日讯 7月10日下午,刚刚与国家发改委马凯主任结束洽谈的俄罗斯工业和能源部部长维克托·赫里斯坚科步履匆匆地赶到了东单新闻大厦。
作为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能源合作分委会的俄方主席,赫里斯坚科此次来华的主要目的,是参加并与马凯共同主持召开俄中工业和能源合作分委会第九次会议。俄石油公司、俄天然气工业公司和俄外贸银行等能源和金融巨头也随同参加了会议。
会议结束后,在俄罗斯新闻中心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赫里斯坚科乐观地表示,俄中两国能源领域的合作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双方一致认为,近年来,中俄能源合作发展态势良好,下一步还要继续努力工作,落实有关合作项目。
天然气合作波折不断
中俄能源合作向来引人关注,但也插曲不断。就在此次会议之前,还有媒体报道出负面消息。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6月19日,能源巨头俄罗斯国有天然气公司要求俄政府取消从远东油气田向中国输送大量天然气的能源协议。俄罗斯国有天然气公司董事副主席亚历山大•阿纳年科夫说,如果按协议每年向中国输送80亿立方米天然气,将给俄罗斯本土造成能源短缺。
阿纳年科夫表示:“这些天然气必须卖给俄罗斯国有天然气公司用于俄罗斯的天然气供应,而不是如埃克森美孚建议的那样出口到中国。”
为解决国内日益增长的天然气需求问题,2006年,中国石油和埃克森美孚公司签订了每年向中国出口80亿~10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备忘录。但阿氏的讲话显然是对此泼上了一盆冷水。
与此同时,俄罗斯自然资源部部长特鲁特涅夫6月19日表示,政府不应不经拍卖或竞标即将萨哈林3号油气项目的许可证颁发给“俄罗斯国有天然气公司”,并提议通过竞标的方式出售该项目的许可证。
对于上述风波,赫里斯坚科在新闻发布会上并没有给予直接的回答。但他透露,到2020年,俄罗斯对中国天然气年出口有望达680亿立方米。
“虽然中俄合作时有波折,但双方显然都意识到了合作的必要性。因此,中俄能源未来发展的前景一定是利好的。”有专家分析说。
事实也的确如此。7月11日,俄政府总理弗拉德科夫在会见中国财政部部长金人庆时称,目前双方的投资合作前景很好,俄罗斯愿尽一切可能,包括运用金融财政手段,扩大与中国的贸易额,提高双边贸易的有效性。他预测,2007年俄中贸易额将达到350亿美元。而这其中,能源合作显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天然气协议商业谈判
按照合作计划,天然气西线出口将于2011年开始,东线从2016年开始。“计划每年出口的680亿立方米天然气中,300亿立方米通过西线出口,380亿立方米通过东线。”赫里斯坚科说。
赫里斯坚科指出,目前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和中国石油集团正在积极进行谈判。谈判只剩下合同的一些细节问题。他还指出,西线谈判的停滞“不影响东线”。
据悉,西线管道将运送西伯利亚开采的天然气,由俄罗斯阿尔泰共和国出境,进入中国新疆,最终和中国西气东输管道连接。东线管道则将萨哈林地区开采的天然气,经俄远东地区输送到中国东北地区。
“商业谈判的进展影响开始出口时间的变动。”赫里斯坚科强调,“目标的实现是建立在俄中两国公司合作的基础上。但是,只有在2007年完成西线、2008年完成东线的出口商业谈判的情况下才可能开始实施。”
赫里斯坚科表示,俄罗斯天然气石油公司和中国石油的西线天然气协议目前正在谈判中,但合同的细节还有待进一步推敲。他说:“在这个问题上,我需要对进程的推迟做一个解释,中国的天然气市场刚刚开始形成不久,而俄罗斯则有50年对欧的供应经验,这对双方谈判的协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据了解,中俄天然气项目谈判进展缓慢的另一个原因是价格问题。第二届中国天然气国际峰会上,萨哈林能源投资公司市场部副总裁沃尼科曼尼公开称,中国需要采取相应的能源政策以解决中国国内天然气价格与国际价格的一体化。
石油合作前景利好
关于中俄石油合作,赫里斯坚科说,去年俄罗斯向中国出口原油1000万吨,两国石油公司也在油田勘探和开采等方面开展合作,通向中国的输油管道支线有望在明年开工。他表示,按照合同规定,俄方应当从收到中方投资的第一笔款项起208天后结束该项目的设计工作。中方支付的第一笔款项是在7月份收到的。
近日,俄罗斯新闻社引用俄石油运输公司总裁谢苗•魏因施托克的话表示,一期工程造价的预算是4亿美元,但目前的花销已接近4.36亿美元,而建设工作远远没有结束。
有关造价提高的原因,赫里斯坚科说,主要是处于环境保护的目的。由于必须绕过贝加尔湖,俄方把建设线路延长了一些,因此需要一些技术上的解决方案。
但他同时表示,虽然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一期工程的造价大大提高,但是通过该管道出口到中国的原油价格不会因此而提高。赫里斯坚科说,中国不必担心影响到石油的出口价格,石油是交易所交易的商品,其价格是在伦敦或纽约交易所通过交易确定的,所以不要将建设成本和价格问题结合在一起。同时,俄方也在采用新的技术手段降低成本。他表示,基于这些考虑,这个项目的经济平衡点一定能达到。
7月19日,俄政府总理弗拉德科夫在政府会议上指出,要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资金,保证按期完成“亚太地区石油管道”的建设任务。他说,这项工程建设目前已经完成了近1000公里施工难度较大地段的管道铺设工作,当前的任务是要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资金,依照施工进度计划,保障生态安全,铁路、石油和建设单位相互协作保证工程建设任务按期完成。
“7月11日,这个项目的第一个1000公里建设完成,这是东西伯利亚到太平洋地区石油管线的标志地点。”赫里斯坚科认为,这说明到2008年底前,俄罗斯将有可能把石油出口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太平洋沿岸。
赫里斯坚科表示,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中国支线的运输能力将达到3000万吨。他说:“在项目框架内规定修建从斯科沃罗季诺到中国的支线。第一阶段该支线的运输能力为1500万吨。第二阶段,随着整个管道系统的发展,支线运输能力将达到3000万吨。”
(来源:中国石油商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