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发布信息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贵州把发展小油桐作为开发生物能源的重要途径

贵州把发展小油桐作为开发生物能源的重要途径

      2007/9/1 0:00:01中国阀门网 点击数:27

中国阀门网】贵州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积极开发生物质能源”。在当今世界石油能源日益紧缺、对环境保护高度重视的情况下,积极开发生物质能源、发展生物质产业,从“欠发达、欠开发”的基本省情出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贵州自然条件优越,林木生物质资源丰富,培育潜力巨大,尤其是在小油桐生物柴油项目开发上,可作为生物质能源开发的一条重要途径。

  小油桐,又名麻风树、青桐木、小桐子,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对干旱、高热、瘠薄的适应能力极强。小油桐是优质木本油料树,其种仁含油率50%—62%,丰产期年亩产油量达到100公斤以上,是世界上公认的优良生物柴油树种之一。目前,小油桐在全世界有200多种,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主产于美洲、非洲及亚洲等热带地区。我国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福建、海南和台湾等省区。发展小油桐有三个明显优势:首先,能有力推动经济发展。贵州目前正在实施的60万亩小油桐良种示范基地项目。项目达到设计能力后,平均每年可提供小油桐种子1.5—1.8亿公斤,可生产小油桐生物柴油5—6万吨,产值达4亿元左右。全省及周边地区适宜种植小油桐的面积达400万亩以上。其次,有效治理生态环境。小油桐适宜黔南州、黔西南州的沿南盘江、北盘江和红水河流域的喀斯特干热河谷地区。这些地方又是石漠化程度比较严重和珠江上游防护任务较为艰巨的区域。若搞好规划,实施小油桐树种植的退耕还林、珠江上游防护林建设等,不仅可以使数百万亩不能耕作的贫瘠土地成为规模种植小油桐的适用地,而且能有效遏制石漠化扩张趋势,治理水土流失。第三,能持续促进农民增收。小油桐在荒山、荒坡、荒地、石旮旯地、房前屋后等均可栽种,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3年挂果,5年进入丰产期,丰产期长达20年以上,寿命期将近60年;干果产量将达到每亩400—600公斤,10年以后将达到每亩800公斤以上。目前,全省正在积极开发生物质能源。
  生物质能源植物种植已初具规模。贵州中水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简称中水公司)与贵州大学、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密切合作,进行生物质能源植物产业开发,重点以小油桐生物柴油种植为主,正在建设的60万亩“小油桐规范化种植及产业化基地建设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国家发改委以发改办高技〔2006〕2352号文件批准立项。去年投资1000多万元在罗甸县建设500亩小油桐良种苗圃基地,育苗1200万株,种植12万亩,在贞丰、望谟等县种植2万多亩。

  生物柴油加工生产已成现实。中水公司按照石化系统标准投资6470万元建成年处理2万吨生物柴油生产线一条,通过科技创新研发出的生物柴油生产专有技术,不仅可以用地沟油、潲水油、煎炸油等为原料,而且还可以用油料植物的废油、油脚等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产品经过国外权威机构分析化验,质量良好,能达到或超过0号柴油国家标准。

  生物质能源工程研究稳步推进。中水公司整合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中心、生命科学院、林学院和贵州省林业科学院研究院的技术资源,成立了“贵州省能源植物工程研究中心”。该中心结合国家林业局小油桐种质资源后备库建设项目,共采集到分别来自印度、非洲国家和四川攀枝花、云南永胜、广西天鹅、隆林以及贵州罗甸、贞丰、望谟等国内外的72个种源,测定每份种源的含油率等指标,开展种源苗期试验,已初步选择出30份优良品种。

  当前,贵州在以小油桐生物质柴油为主的生物质能源开发和产业发展上已初见成效,应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在政策措施、项目安排和资金投入上予以有力扶持,扩大小油洞的种植规模,努力做强做大生物质能源产业。

(来源:中国化工网)

热门关键词:石化阀门 阀门新闻 石化新闻 
投稿箱:
        如果您有阀门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邮箱:136426480@qq.com。
中国阀门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

关于本网| 网站导航| 热点搜索| 阀门资讯| 泵阀名录| 站点地图| 友情链接| 会员说明|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站内地图

全球(中国)阀门网 版权所有 © 2002-2012  服务邮箱:Service@fm35.com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阀门网.中国本站网络实名:全球(中国)阀门网-中国最专业的阀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