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发布信息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认清市场发展趋势 把握市场竞争主动权

认清市场发展趋势 把握市场竞争主动权

      2007/8/27 0:00:01中国阀门网 点击数:54

中国阀门网编者按: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曾经强调指出:“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世界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准确把握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国际市场变化的趋势,对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地理解从全球视角认清油气市场发展趋势,把握市场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意义,本报将分两次刊登资深油田开发专家,曾任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副总经理、中国石油对外合作经理部总经理曾兴球的专文。

  我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实施对外合作20多年来,取得了很大成绩。为了提高国内对外合作的水平,促进“走出去”上升到一个新阶段,有必要对当前世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市场发展的主要趋势,认真加以分析,清醒地理解市场,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权。

在国有化的推动下,国家石油公司迅速崛起

  长期以来,跨国石油公司在世界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市场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世界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分布极不均衡,而且大多数资源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缺资金、少技术,早期无力自主开发本国资源。因此,跨国石油公司利用自己的资金和技术优势,以不同类型的契约方式,将资源国的油气开采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与大型金融机构互相配合,控制油气资源,操纵石油价格,左右世界石油天然气的市场变化。

  从上世纪60年代到本世纪头两年,全世界探明油气储量的85%(不包括中国)掌控在大型跨国石油公司的手中,除前苏联政府管理的14%以外,资源国直接控制的油气资源量仅占世界总量的1%。

  自2002年以来,国际油价飙升,一直处在高位震荡。过去在低油价时代签订的石油合同,在高油价的形势下,使国际石油公司获得了高额利润。《财富》杂志公布2005年世界前十大石油公司的名单中前六名没有一家是国家石油公司。资源国不满这种现状,从维护本国和本民族的利益出发,出台新政策,修改原来合同中不利于资源国的条款,目的是要分享高油价带来的好处。加之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石油资源在重新配置的过程中越来越政治化,石油天然气不只是一种商品,而是变成了一种战略物资,甚至变成了一种“武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从而引发了新一轮石油资源国有化的浪潮。

  国家石油公司崛起的主要标志是控制资源。英国《金融时报》将世界前25家大石油公司所拥有的储量和产量做了分析,这25家大石油公司包含了当今世界主要的国家石油公司和国际石油公司。对比的结果是国家石油公司所占有的油气储量和产量大大高于国际石油公司。国家石油公司拥有石油储量9399亿桶,是国际石油公司446亿桶的21倍;国家石油公司年油产量144亿桶,是国际石油公司45亿桶的3倍;天然气储量,国家石油公司拥有3180.6万亿立方英尺,是国际石油公司185.6万亿立方英尺的17倍;天然气年产量,国家石油公司也占优势,年产达到38.1万亿立方英尺,是国际石油公司15.7万亿立方英尺的2倍多。

  “得资源者得天下”。由于国家石油公司控制了大部分油气资源,在国际竞争中,由被动转为主动。过去在合作项目中,往往是最大的投资者充当作业者,执行过程中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作业者说了算,规章制度由他们制定,资源国一方至多只能起到监督执行的作用。现在,采用什么方式合作,资源国政府往往通过国家石油公司颁布法令和决定。国家石油公司从规则的接受者变成了政策的制定者。世界石油天然气市场的格局和国际合作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

适应市场竞争需要,国际石油公司及时调整发展战略

  与国家石油公司蒸蒸日上的境遇相比较,国际石油公司则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经营地位降低,投资效益减少,项目选择的空间变小,国际竞争的环境、公司生存的条件与过去大不相同。昔日那种由国际石油公司一统天下,“牧歌式”的合作方式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要在服从资源国政策管理,遵守资源国法律规定的前提下,经过反复谈判、协商、做出利益让步才能争取到资源国提供的机会。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国际石油公司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纷纷调整发展战略,改变竞争策略,力求保持自己在国际合作的舞台上扮演主角的地位。

  1.优化资产,培育竞争优势,为实现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以英国石油公司(BP)、美国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英荷壳牌(Royal Dutch/Shell Group)、法国道达尔(Total)、雪佛龙(Chevron)、埃尼(ENI)、巴斯夫(BASF)等为代表的大型跨国石油公司(其中巴斯夫以化工为主),审时度势,采取措施,调整布局,培育新的竞争优势,为实现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它们的基本思路是:将公司的业务结构由多元化、分散化向归核化、集中化转变,壮大优势产业,培育主打产品,着力提高优势产业的竞争力;国际投资以合作勘探开发油气资源为主向以并购优良资产、增资扩股为主转变,凭借自己的技术实力和管理经验,做资源国想做又做不到、控制程度相对弱一些的事情,延伸石油产业的价值链,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位置;资金管理从高度重视成本管理向高度重视控制风险投资转变,更加重视项目的总体评价,宁肯增加前期、试验费用,也不能盲目增加风险投资,前期费用一般达到8%至20%;竞争方式由单体竞争向战略联盟转变;市场重心由传统市场向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转变。

  2.资源勘探开发向技术难度大、作业条件差的地区进军

  Exxon Mobil、Shell等在加拿大开发油砂已初具规模,道达尔从2006年起,每年将增加10亿美元的投资预算,用于阿尔伯达省油砂勘探开发项目。雪佛龙正在执行的勘探开发项目中,有3/5分布在墨西哥湾、安哥拉、尼日利亚深海区。壳牌在尼日尔三角洲已经开始在3000米的超深水区作业,并着手执行勘探和开发北冰洋大陆架油气资源的计划,向距离阿拉斯加州海岸30海里的波弗特海进军,准备在那里打10多口探井。根据预测,该海域资源量很大,至少蕴藏着80亿桶石油和8500亿立方米天然气。今年2月,美国政府已批准了壳牌公司进入该地区作业。道达尔公司2006年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签署协议,联合研究勘探开发鄂尔多斯苏里格地区的天然气。苏里格储量规模大,但储层品质差,属特低渗储层,开发技术难度大,道达尔公司正在做前期评价工作,研究储层特性,以便有针对性地采用新技术开发该气田。

  3.及时转换角色,能当作业者,也能做承包商

  俄罗斯、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厄瓜多尔等资源国,实行石油资源国有化以后,有的项目如沥青、超重油开发,极地勘探开发等项目,仍然需要有技术实力、有管理经验的国际石油公司参与合作。委内瑞拉政府已公开表示,要聘用有能力的石油公司代为管理重油开发项目。在Exxon、Cono-cophilips等国际石油公司准备退出委内瑞拉的时候,委已邀请其他有实力的石油公司参与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合作。国际石油公司从油田的经营者,转而成为油田勘探开发作业的承包商,为资源国对外合作项目提供各类技术服务。现在评价国际石油公司市场价值的主要依据是拥有多少资源、资源接替率如何?今后评价国际石油公司的市场价值很可能将是其为资源国提供服务的能力如何,创造价值的能力如何?国际石油公司只有从长远利益出发,培育和提高自己的服务能力,才能与国家公司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国家石油公司,还是跨国石油公司,都在根据世界油气勘探开发市场的变化,探讨新的投资方式。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单一的资源开发投资向多渠道一体化经营转变;二是从单纯的劳务输出向全方位技术服务转变;三是从单独承担作业者任务向优势互补型的联合作业方式转变。国际合作已开始呈现出更广泛的内容、更多样的形式。(未完待续)

  新闻链接:

世界石油市场新“七姐妹”

  英国《金融时报》在做了大量资料分析和经济指标测算之后,评出了世界石油市场新的“七姐妹”。她们是:沙特阿美公司、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伊朗国家石油公司、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巴西国家石油公司和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这七个国家石油公司的油气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拥有的油气储量超过世界剩余可采储量的三分之一,储采比还有扩大之势。

BP公司加大资产并购步伐

  BP公司在实施资产兼并活动之前,销售额只有埃克森、壳牌的一半。近几年,通过积极有效的资本运作,采取并购方式,强化核心业务,使公司上游油气勘探开发、下游炼油和化工等主业的规模迅速扩大,重点地区市场地位明显提高,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1998年,BP与美国阿莫科公司合并,成为世界第三大跨国石油公司,到2006年,收购中航油20%股权,加速了拓宽中国能源市场的步伐。

(来源:中国石油商务网)

热门关键词:石化阀门 阀门新闻 石化新闻 
投稿箱:
        如果您有阀门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邮箱:136426480@qq.com。
中国阀门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

关于本网| 网站导航| 热点搜索| 阀门资讯| 泵阀名录| 站点地图| 友情链接| 会员说明|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站内地图

全球(中国)阀门网 版权所有 © 2002-2012  服务邮箱:Service@fm35.com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阀门网.中国本站网络实名:全球(中国)阀门网-中国最专业的阀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