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发布信息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6月宏观经济逼近趋热警戒线 工业生产指数过热

6月宏观经济逼近趋热警戒线 工业生产指数过热

      2007/8/1 0:00:01中国阀门网 点击数:30

中国阀门网】国家统计局发布6月宏观经济预警指数,工业生产指数处于红灯过热状态

  昨天,国家统计局发布了6月份的宏观经济预警指数。从宏观经济景气指数趋势图上可以看出,该指标已经逼近“趋热”界线。

  工业生产指数“偏热”变“热”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6月份宏观经济预警指数为114.7,而5月和4月的指数分别为113.3和110.7。6月份的工业生产指数处于“热”(红灯)状态,而且从今年1月份开始,该指标就连续5个月处于偏热状态。

  此外,6月份的财政收入也处于偏热状态,该指标也已经从今年2月份以来连续数月处于偏热状态。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宋国青教授表示,即使现在没有发生经济过热,但按照目前生产水平的增长势头,经济过热很快就会发生。

  但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分析师祁京梅表示,尽管上半年GDP与CPI的涨幅都比去年同期有所提高,但考虑到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也在增强,因此目前宏观经济的发展速度仍在可接受范围之内,不能仅凭数字就判断经济发展过热。

  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偏热

  最近12个月的宏观经济景气指数预警信号图还显示,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指标从去年11月到今年6月连续8个月处于偏热状态。全国5.9万户城镇居民家庭抽样调查显示,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052元,同比增长17.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2%。

  祁京梅对此分析称,14.2%的增长速度还是比较快的,这主要是受国家此前对收入分配制度的调整政策的影响,另外与上半年就业率的大幅提升也有关系。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快速增长必将拉动消费增长,从而推动经济增长由投资拉动向消费拉动转变。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李晓超此前也曾表示,经济增速比一季度进一步加快,主要原因除了出口外需拉动之外,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在增强。

  加息之辩再起

  近期市场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已经步入通胀前期”。对此,祁京梅认为,国内能源和基础设施等供给能力都能够支撑经济高速发展的要求,估计近期宏观调控政策不会产生太大的改变。

  但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表示,今年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与高通胀相伴的,而市场对加息的反应并不是非常敏感,这导致央行小幅度加息的效应并不明显,因此央行在近期再次加息的可能性很大。

  本报记者李媚玲

  ■分析

  紧缩性政策仍是下半年主基调

  虽然今年以来已经连续3次加息,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扩大汇率波幅,还调减了利息税,但是经济依然持续走热。

  专家普遍认为,紧缩的货币政策并未见顶,下半年仍会出台多项紧缩性货币政策。

  中信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诸建芳认为,下半年通货膨胀将进一步加剧,CPI数据可能高于上半年水平,在流动性过剩局面难以缓解的情况下,紧缩政策依然是下半年的主基调,具体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各项政策,存款准备金率还会上调1—2次,并不排除加息的可能性。与此同时,监管部门甚至会出台一些诸如限制新开工项目之类的强制性行政政策。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中金公司等13家机构日前联合发布的一份预测报告显示,三季度,我国通货膨胀率将保持上升势头,CPI将从2季度的3.6%攀升到4.5%;GDP增速将从2季度的11.9%减至11.8%;利率将从3.06%攀升到3.51%。

  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则表示,为了遏制货币信贷的过快增长,央行在下半年很有可能不断推出加息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货币政策,可能是交叉进行,也有可能是同时推出。

  与此同时,为了配合央行的货币政策,财政部很可能加大发行特定国债的力度来减缓过热的经济。

  但诸建芳也乐观地认为,此前政府出台的多项调控措施在下半年可能会逐步显现累积效应,投资增长、外贸顺差等问题有望得到缓解。

(来源: 新京报)

投稿箱:
        如果您有阀门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邮箱:136426480@qq.com。
中国阀门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

关于本网| 网站导航| 热点搜索| 阀门资讯| 泵阀名录| 站点地图| 友情链接| 会员说明|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站内地图

全球(中国)阀门网 版权所有 © 2002-2012  服务邮箱:Service@fm35.com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阀门网.中国本站网络实名:全球(中国)阀门网-中国最专业的阀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