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阀门网】当国际原油市场期货价格重返每桶75美元高位之际,从国内传来三大石油垄断巨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再次上书国家发改委,要求对成品油进行提价的消息。 媒体报道称,此前不久,中石油和中石化已经上书一次给发改委,要求汽油每吨上涨200元、柴油每吨上涨150元。在发改委没有满足其要求后,在半个月后,三大石油垄断企业再次给价格主管部门发改委施加压力。报道还称,中石化的人士说,一些炼化企业已经出现消极怠炼,等待着成品油的提价。 其言外之意就是,如果发改委不能满足石油巨头们的涨价要求,曾蔓延全国的“油荒”可能重现。如此赤裸裸的威胁,让许多人相信,发改委最终会在石油巨头的胁迫下,不得不按照其意志上调成品油价格,这是十三亿中国人的悲哀。 2005年夏天,由于国家发改委没有能够及时满足石油垄断企业的成品油涨价要求,结果导致“油荒”在全国大面积爆发,其中最严重的广东省,“油荒”持续时间长达两个多月,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损失。 当时,石油巨头对外的解释也是如出一辙:“在成品油价格倒挂的情况下,炼化企业消极怠炼”。但事实是,怠炼不一定是事实,不供应国内市场却是真的。 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在闹“油荒”的2005年上半年,中国共出口成品油759万吨,同比大幅增长48.6%;而成品油进口却从前一年的同期增长34.1%转变为下降21.1%,至1570万吨。在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43%的情况下,为了垄断企业的自身利益,石油巨头们将国内短缺的成品油大量出口到国外,人为制造“油荒”,逼迫发改委上调成品油价格。 经过连续的涨价,三大垄断巨头个个像吸足了血的蝙蝠一样肥硕。2006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利润总额加起来约占央企总利润7200亿元的一半。 如今,连续逼宫发改委的事实表明,饱尝垄断好处的石油巨头,已经深悉利用垄断地位来谋求利益最大化之道,且心安理得。价格主管部门一次又一次地轻易就范,已经让他们信心十足,并做好了再次以“油荒”相胁迫的准备。海关最新统计显示,2007年上半年,中国出口成品油791万吨,同比增长27.6%,净进口成品油则同比减少15.7%。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成品油的年消费量呈快速上涨态势,与去年同期相比,2007年上半年的成品油消费量增长了6.8%。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爆发“油荒”,后果恐怕比两年前更加严重,这也是石油巨头们底气越来越硬的原因。 为了自身利益,石油巨头们不仅逼宫发改委,还置关系十三亿人民身体健康的大事于不顾。 在国家环保总局宣布,于7月1日如期实施相当于欧III的国III排放标准情况下,三大石油巨头仍然表示,在全国范围内供应国III标准燃油的时间最晚在2009年12月31日,将国III排放标准实际实施日期更生生地推迟了两年半,并导致原定于2010年实施的国Ⅳ排放标准可能被迫延期。 7月17日,经合组织(OECD)和国家环保总局在联合公布的《OECD中国环境绩效评估》报告指出,中国有超过2.7亿的城市居民生活在空气不达标的环境中,患上呼吸道疾病的人达到2000万;550万人患上慢性支气管炎。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则显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每年因空气污染而致人死亡数目最高的国家,每年大约有65万人死于由室内或室外空气污染引起的各种疾病。 这两份来自不同组织的报告都表明,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头号公敌。国际社会和广大中国人民都迫切希望中国能减少污染。实施国III排放标准的目的也是如此,它可以将汽油的硫含量从现在的万分之五降低到万分之一点五,中国汽车的保有量在3000万辆以上,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们之所以憎恨垄断,在于垄断破坏社会公平,阻碍社会进步;不仅与自由的市场经济原则背道而驰,也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主要因素。从长远看,在“反垄断法”出台后,三大石油垄断企业,被按照开采、炼化等不同业务进行拆分是早晚的事,但其过程肯定是艰难和漫长的。 所以笔者认为,在目前情况下,加大成品油进口数量是符合广大中国人民利益的现实选择,它不仅可以缓解垄断威胁,还可以迅速扭转环保局面。“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接近3亿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这一代价实在太大。 用成品油来取代原油进口有以下几点好处:首先,用价格更高的成品油来替代原油进口,有利于减小外贸顺差。近年来,由于中国外贸强劲增长而导致的外贸顺差过快增长,引发贸易摩擦不断。仅2007年上半年发生在美国的召回案中,就有60%是针对中国商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断向中国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加快人民币升值和汇改速度,一些国际游资,也在人民币升值和加息的双重预期下纷纷流入中国,对中国的金融秩序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将中国进口量最大的商品之一的原油转换为成品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外贸顺差,缓解因此带来的各种压力。 其次,可以迅速改变环保局面。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三大石油巨头进口的原油都是以低价的高硫油为主,在国内加工后加重了空气污染。而进口成品油则可以将这种污染留在国外,并且可以解决中石化、中石油不愿意生产而导致的国III油短缺问题。 再有,可以促进竞争。由于三大石油垄断企业牢牢地掌握了供应渠道,因此虽然国家规定,民营企业可以参与成品油的经营,但大多也难以摆脱其摆布,生存艰难。多渠道进口成品油,有望打破垄断。一旦大量进口成品油的态势形成,并在进口成品油渠道形成更趋于市场化的价格机制后。垄断势力得到极大削弱的三大石油巨头,出于市场考虑,肯定会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速度。 第四,有利于汽车业升级。作为中国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汽车业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几乎世界上所有著名的汽车公司都向中国转移产品线。但由于中国的排放标准过低,在向中国转移产品过程中,几乎也无一例外地是在欧洲及其发达国家遭环保淘汰的车型。如果能大量进口欧IV,甚至欧V、欧VI成品油,中国就可以在短期内大幅提高环保标准,迫使国际汽车巨头将其最新产品,而不是淘汰产品向中国转移。 此外,大量进口成品油还有引导消费,调整石化相关产业链等诸多方面的好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尽快建立长效的成品油进口机制,是打破垄断,建设和谐社会有力武器,也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性举措。 (来源:搜狐) |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