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阀门网】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冀东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冀东南堡油田被称为近40年来,中国石油勘探业“最激动人心的成果”,它是我国少有的特大油田,总储量达10。2亿吨。冀东油田油层埋深1800米至 2000米,油层厚度80米至100米,每平方公里储油丰度507万吨,并且油层物性好,油品质量高。经过有关方面测算,冀东油田开采寿命可达100年。
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在地处京津唐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发现这样一个大油田,对于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将产生深远影响。毋庸置疑,冀东油田的发现,对于即将腾飞的环渤海经济圈,将增添新的动力。
透过初期的激动和喧嚣,冀东油田的发现历程,引起了社会各界浓厚的兴趣。
从石油勘探专业的角度,冀东油田的发现,对于进一步加强中国东部老油区的勘探具有重大的借鉴和启迪作用。
老油田引入新技术
事实上,冀东油田的勘探已有40多年历史。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石油勘探队伍就开入冀东。1988年,中石油集团成立冀东油田公司,专门进行这一地区的勘探开发工作。但限于当时的设备和技术,长时间没有取得大的突破。
1995年和1997年,中石油先后引入两家外国公司,签订风险勘探合同开发冀东海滩。但直到2002年9月完全收回探矿权为止,两个公司均铩羽而归,在油气勘探领域无果而终。
几乎在同一时期,国内石油勘探技术实力很强的东方地球物理公司自上世纪90年代引入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几经徘徊探索,根据我国的地质情况和自身实际,把引进技术中的“叠前时间偏移”由建立“叠前深度偏移”初始速度模型的工具,转变为最终成果输出,用于地震地质解释,使得复杂地质构造成果解释终于获得良好效果。此项技术突破成为解决引进叠前偏移技术多年徘徊不前的重大转机。
东方物探研究院处理中心随后于2003年5月迅速投入巨资率先在国内引进640CPU大规模PC机群,使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具备了工业化应用的基本条件。善于将多项先进成熟技术集成应用的研究院处理中心科研人员,将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嫁接到连片处理技术上,形成了大面积连片叠前时间偏移配套技术。时间定格在2003年6月,东方物探根据已经掌握的技术创新成果,结合国际物探技术发展动态,积极向中石油股份公司勘探与生产公司建议推广应用叠前时间偏移技术。中石油领导敏锐地觉察到这是针对我国复杂断块构造、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的一项重要技术,打破常规相继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广应用。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当年(2003年)即被中石油迅速应用于辽河、冀东、塔里木作为试验示范区,三大示范区的推广应用,标志着东方物探的“三维连片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已经开始从实验阶段走向工业化生产应用。事实证明,“三维连片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在中石油系统内部迅速取代“叠后时间偏移技术”并且在冀东油田勘探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意无意间,一系列因素促成了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的“三维连片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项目,终于在冀东南堡显示了它的威力。
“意识上设法突破常规,局部突破带动全局发展,坚持创新促进油气勘探市场大幅提升”是东方物探在日益严峻的资源压力下形成的经营理念。事实证明,这也是其业绩大幅度跃升的成功之道。
2003年春季,东方物探研究院的“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已悄然成熟。在亟须推广应用之际,冀东油田的勘探又有了重大新发现。当冀东油田的地质人员对以前的陆地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对老资料进行重新认识时,得到了一个惊人的发现:在已经打过的300多口井中发现大批以前漏掉的油层,而这些油层都位于中浅层,简单估计后结果惊人,储量达到上亿吨。中石油集团获知情况后,迅速批准定下3口探井,打完后印证了最初的预想。
很快,陆地经验被复制到海上,中浅层成为冀东海上勘探的主要目标。
新技术被誉为“基因工程”
技术进步,往往会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的作用。在队伍正式下海前,冀东油田的勘探中做出重大决策:启动冀东南堡凹陷“三维连片叠前时间偏移”处理项目。东方物探研究院的“三维连片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在冀东开始展露风采,这是国内当时最大的处理项目。
据专家介绍,启动三维连片叠前时间偏移处理项目被誉为冀东油田的“基因工程”。由东方物探经过三年攻关,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集成再创新的“三维连片叠前时间偏移技术”,此时已取代叠后时间偏移技术在油田勘探开发中发挥出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东方物探近年来重点开发完善的“综合导航、检波点精确定位、气枪阵列优化设计”等11项滩浅海地震勘探关键技术也被综合集成应用;极大地提升了渤海湾滩浅海地区地震资料的品质,为冀东南部1号、2号滩海勘探取得重大突破,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从冀东南堡最终获取的处理成果看,各区块、各层系资料品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专家指出,这一成果在滩海地区的新发现和新增油气储量的勘探过程中,至关重要!
事实面前,各方人士无不赞叹科技进步的威力。
2004年,胸有成竹的勘探工作者纵身下海,第一口预探井老堡南1井,于2004年5月23日开钻。
油气勘探的前期投入巨大,这一领域是世界上公认的高投入、高风险行业,需要长期的技术攻关投入,尤其是地球物理技术的积累和沉淀,绝非一招一夕能够完成。我国地球物理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在中国石油的发展史上是开天辟地的新生事物,从建国之初至今,历经半个多世纪,广大石油物探工作者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将这项全新的事业推向了世界科技前沿。
经过多年的付出,东方物探在关键技术上的积累已相当可观。某种程度上,对新技术的信心就是对勘探投入的信心。2004年7月,时任中石油集团副总经理的蒋洁敏在南戴河会议期间点名听取了冀东南堡地区的勘探汇报,并当场决定对冀东的投资计划单列,不再限制投资。这在中石油是首例。
随着勘察工作紧锣密鼓地有序展开,“三维连片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得到了检验,一个整装大油田开始浮出水面。此后,仅用两年半的时间最终确认了规模储量达10亿吨的冀东南堡油田。
技术创新重点突破+综合集成
科技进步成为保障国家油气增储上产的关键环节。
如同一根筷子在水中由于折射而看到水面上下筷子图像出现偏移一样,采集到的地震图像数据在大地介质中也有折射偏移;第一步将采集到的许多地震数据进行叠加,第二步再进行偏移校正,就是过去所用的“叠后偏移”(即先叠加、再偏移校正)。
对采集到的众多地震数据在叠加前就进行偏移,是提高油气勘探资料分析质量的重要手段,但在具体实现中有相当的难度。国际上对叠前偏移的理论研究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到90年代初,面对日益复杂的勘探目标,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国际上的物探处理技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于叠前深度偏移技术较好地解决了墨西哥湾盐下成像问题而取得了良好的勘探效果,叠前深度偏移遂成为国际上各大油公司和地球物理服务公司争相发展研究和推广应用的物探处理新技术,尤其是在世纪之交,随着计算机PC机群技术的突破,叠前偏移技术迅速进入全面工业化生产阶段,在复杂藏油勘探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开始引进叠前深度偏移技术软件,各种攻关,试验方兴未艾,为叠前时间和深度偏移做了技术上的准备。但是虽经多年不断探索,却都难以奏效,加上计算机能力的限制,叠前偏移技术到2003年前一直徘徊在小面积的试验阶段,能形成工业化生产能力。
与此同时,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的深入,我国东部油田由寻找简单构造油气藏向寻找复杂断块油气藏、潜山油气藏、隐蔽性油气藏发展,需要“叠前偏移”作为新一代主导技术解决油田勘探开发的难题。
上世纪引进的“叠前偏移技术”,也面临着“水土不服”的具体难题。同时新技术带来的海量数据处理又必须有相应的大容量计算机配套。
研究人员对叠前时间和深度偏移技术的应用条件进行了认真地研究,他们注意到:多年来一直用“叠前时间偏移技术”作为提高成像精度的手段,通过大胆转变思路,逆向思维,科研人员把传统方法中叠前时间偏移由“工具”转变为“结果”,作为最终成果输出,用于地震地质解释。
经历了曲折的历程,东方物探研究院处理中心的科研人员终于闯出了一条引进与自主创新的结合之路。
先进技术与我国具体地质应用实践相结合的二次创新,就成为“叠前时间偏移技术”的转机。
与此同时,在碳酸盐岩地震勘探技术攻关中,形咸了以高分辨率三维采集、叠前时间偏移处理、岩溶储层识别、礁滩复合体刻画与储层预测等为主体的碳酸盐岩勘探配套技术系列。
围绕东部富油凹陷和西部有利地区,东方物探形成了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的12项适用技术。特别是“二次高精度三维地震数据采集”和“全三维连片叠前时间偏移处理配套技术”的联合应用,在冀东南堡、辽河大民屯、塔里木轮南等股份公司“三大示范工程”中取得显著效果,推动了塔里木、松辽、渤海湾等盆地油气勘探的一系列重大突破,为“东部硬稳定,西部快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时任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股份公司总裁的蒋洁敏对这项技术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明确提出,今后的勘探要走以高精度三维加叠前时间偏移为主的技术发展之路。
一体化服务真诚到永远
作为先行者,东方物探的技术创新走出了自己的特色道路。“因为我们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为油田公司服务的。”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王小牧不无自豪地、说。事实的确如此,东方物探的组建是中国石油工业大发展的产物,他们始终把为油田服务视为天职。
东方物探极富创造性的“区域一体化靠前服务模式”在推动油田勘探与开发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总经理王铁军介绍说:“通过靠前服务和新区新领域的超前研究,形成了甲乙方一体化的新型合作模式。积极推动与油公司“一体化”的服务模式则促进了油气发现的新突破,已成为东方公司的特色。”
服务油田需要有坚强的组织保证。东方物探在国内建立了7个靠前研究分院,6个靠前研究中心,1000多名技术人员到油公司一线从事靠前研究服务,占公司科技人员总数的41.7%,使研究与生产得到了很好的结合,形成科研与生产、物探与油田开发勘探相结合的一体化攻关体系。目前,中油集团公司,股份公司及12个油田公司已将东方物探的研究机构纳入了自己‘的研究体系,成为油田公司突破勘探瓶颈的一支重要力量。
甲乙方一体化的新型合作模式明确了企业的科技主攻方向,加快了物探技术向勘探成果转化。强烈的服务意识深化了与油公司长期共存、共同发展的战略伙伴关系。油气勘探开发一系列大发现更是促进了油田和东方物探的共同发展。
实践证明,全面推进“四个靠前”、“六个一体化”的技术攻关模式,在推动油田勘探与开发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集团公司、股份公司和各油田分公司的充分肯定。
成果转化 东方物探的机遇
市场本身就意味着竞争和实力间的较量,意味着看谁能将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事实上,“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在实现工业化应用之初,中石油集团决策层凭借着专业技术的敏锐洞察力,很快使这一创新成果具有了“放大效应”。他们打破常规,果断选择辽河大民屯盆地、冀东南堡凹陷、塔里木轮南作为叠前时间偏移处理示范区,这无疑为东方物探的技术创新在最短时间内提供了充分展示的空间。中石油集团率先拉开了“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在油气勘探中大面积试验、示范、推广应用的序幕。
思路决定出路,中石油随后在冀东油田、龙岗气田的一系列特大发现,是建立在多年重视科技创新投入的基础上。功勋建树昭示着必然。
基于三大示范区的资料品质明显提高的突现,股份公司领导在2004年勘探年会上首次明确提出技术推广时间表:
——2005年东方公司采集的全部地震资料采部采用叠前时间偏移处理;
——2006年中石油全部地震资料采用叠前时间偏移处理。
东方物探的技术创新,在全面推广中承继发扬。
2006年,中石油股份公司勘探与生产分公司委托东方物探举办了三期,“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培训班,来自股份公司各油田60多物探管理和技术骨干参加了培训,为全面推广应用这一技术创新成果奠定了人才基础。
持续创新希望从东方升起
勘探科技包容广阔,创新发展永无止境。东方物探作为中石油直属的、国际陆上实力很强的石油工程技术服务队伍,长期肩负着国家油气勘探“先行官”、“战略部队”和物探技术发展中心的历史使命。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中国石油油气增储上产方面负有重大责任。
作为长期致力于我国物探技术领域的开拓者,东方物探将始终坚持“以高新技术降低勘探风险,以技术突破带动物探市场”的方针。
着眼于构建国际一流工程技术服务公司的宏大目标,东方物探的决策者将强化创新能力置于首位,为“十一五”科技发展细心谋篇布局:
——在优势技术领域,大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在成熟技术领域,大力提升集成创新能力;
——在引进国际先进技术领域,大力提升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全力推动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企业,是东方物探全面履行“找油找气”使命的职责所系。
“创新意识”从来不是一个企业王冠上的装饰品,更不是一项事业取得成功后的附庸风雅,而是一种潜在力量,是一个企业乃至一个民族核心竞争力的根源所在。科技创新已成为油气勘探发展的生命,无疑在潜移默化中已成为全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的引擎和灵魂。
油气上游业务是中国石油发展的根基和确保主导地位的关键。油气勘探永远属于具有创新精神的强者。持续创新,做国际一流的地球物理公司,希望正在从东方升起。
(来源: 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