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阀门网】 卞秉彬,可锐职业顾问公司高级职业顾问;
刘道霞,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人文与社会传播学系辅导员
“经验歧视”说来酸楚
晓娟:近段时间,应届大学生们并不轻松。不少人依然奔波在各大招聘会、人才市场。大学生小林告诉我,参加的招聘会越多,就越受挫,大部分用人单位,都要求有工作经验,但又不认可实习经历,明摆着不给大学生机会。
李道霞:小林的遭遇很普遍。一直以来,“有经验”成了一些用人单位选人的潜规则,“拿来就能用”对企业来说,是件划算的事,而大学生们则品尝着“经验歧视”的酸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卞秉彬:大学生的经验,大多来自于相关专业领域的实习,可实习的内容往往并不出彩,让企业觉得有心理落差,难以承认。
李道霞:我的一些学生在刚求职时,优越感十足,总认为很多工作不该是大学生做的,而历经了挫折,心态就会慢慢平和。有个学生,现在某企业做话务员,她告诉我,原来接电话也大有学问。
卞秉彬:据我曾经了解到的一个大学男生,在学校时,非常注重实践,有过十多个工作经历,在面试中,也能说出对工作的很多想法。但面试者问他,如何证明自己的能力?那男生认为十几个工作经历就是最好的说明,但公司依然没给他机会。
晓娟:这可就难办了啊,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
卞秉彬:在面试时,企业往往会问应试者:你了解我们企业吗?你了解我们产品吗?你清楚这个职位是要做什么吗?企业有时太直接要求面试者对企业有深入了解,这并不客观。
李道霞:再优秀的人才,其经验也是从无到有,如果用这样的观念招聘人才,企业将越来越难以得到真正持久的人才,于企业来说,岂不是一种“近视”?
企业也有“难言的痛”
晓娟:我曾跟一个中型私企老总聊天时,听他发了一些感慨,提起有些“80后”,他连连摇头,说连“起码的规矩”都不懂。前年,公司招进一个硕士应届生,花费了不少人力物力,送他去参加相关技能培训,可还没做出点业绩,人家就跳到深圳一家大公司,从此,他就发誓“不为他人做嫁衣”,要招有经验的“成品”,节省培训成本,工作也能快速上手。
李道霞:可更多的大学生虽没经验,但有潜能,只要适当加以培训就能迅速上手。而且,自己一手培养的人才,更容易接受和认同单位文化,更得心应手。
卞秉彬:可锐顾问在连续5年就企业对人才诉求的调查中显示,企业对人才的诉求中,职业素养占85%的比例;其次是企业对工作经验的要求,占了70%的比例,再者是职业气质,这是与生俱来的。职业素养、工作经验都是后天培养的,但有些企业往往不愿意花太多时间去培养新人。
晓娟:那究竟谁该为新人经验培训买单呢?据了解,不少知名企业,如宝洁、松下、雀巢、沃尔玛等公司每年都举办大规模的校园招聘,并对“新手”进行系统培训,使之成为公司的有用之才。他们认为,自己培养的人才对企业会有比较高的忠诚度,不会轻易跳槽。
卞秉彬:企业都有自身局限,企业更是有功利心的,培养的人才,首先要对企业有用,而对于年轻人来说,需要得到的培训和教诲,远远不止这些。
对企业投入度可替代经验
晓娟:经验对大学生是软肋,也是“硬伤”。有时的确很残酷,但不少大学生也同样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不错的工作,他们制胜的优势是什么呢?
卞秉彬:应届毕业大学生没有工作经验,但对企业的投入度同样会引起企业关注。比如对企业文化、企业自信心、努力程度的把握等。求职前,如果你对企业的产品、市场战略、年利润等有些了解,是可替换工作经验的不足的。
李道霞:看来求职前,先要做个好侦探哦。
卞秉彬:在面试前,对企业要有三个了解:现状、发展以及产品市场,这些大局现象,往往能转移工作经验不足的话题,抬高自己的认识和视野,从宏观上掌握要领,引起企业好感,企业会认为你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很愿意接纳这样的人才。
晓娟:大学生求职有时面对的竞争者是经验人士,比如工作了两三年的人,那不是有着明显的劣势吗?
卞秉彬:工作1到3年的“准经验人士”,他们的“经验”并不值钱,大学生完全可通过自己的态度、对企业认知度来替换他们的“准经验”,大学生可通过对学习能力的把握,职业素养、气质的培养,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李道霞:我遇到过有些学生,针对自己所学专业,认为似乎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不可以做,在专业和选择行业之间,处于迷茫状态。
卞秉彬:放弃对的专业,选择错的行业,是很可惜的。大学生在求职前,应了解专业和社会岗位的相融性,看相应的网络调查,了解相关岗位需要哪些专业,岗位是否跟专业类似;其次是访问身边的学长、朋友、或通过行业年会;第三是寻找专业的职业咨询机构。
大学生求职难不仅仅输在经验上
卞秉彬:现在大学生求职难,仅仅就是被经验缺失围困吗?我认为,现在很多“80后”一代,社会价值观是不足的,欠缺职业的国际化意识形态,这才是求职难的根本所在。不少舆论呼吁企业,要对大学生宽容,可用非正常的价值观要求企业,让企业给大学生一个相对安逸宽松的环境,企业也会崩溃。
李道霞:很多大学生在求职前会钻研一些求职面试技巧,如今大学生与社会的供求关系变了,竞争力就聚焦于思想意识形态上了。
卞秉彬:现在的孩子面临着物质主义的价值观的冲击,不少人成为纯个人的物质享乐者,浮躁,急功近利,其中一些往往只注重表面的成长,如时髦的服装,用品,身心的享乐,而从内心来说,是排斥成长的,而责任意识不强的人,企业是不敢培养的。
晓娟:卞老师,现在的大学生求职,在思维和价值观上,存在哪些误区呢?
卞秉彬:不少大学生对工作的期望大致是:老板喜欢,工作舒适度高,回报多,薪水高等等,老板的面子不等于企业的面子,而你给了企业面子,老板才会给你面子。什么叫发展?就是突破和突围,突破肯定是痛苦的,但是成长的,职场是角逐的、证明的,改变的,突破的,年轻人为什么不能享受成长的乐趣,证明自己的竞争力呢?
李道霞:大学生求职难,其责任是多方面的,学校的社会的,更有自身的。
卞秉彬:大学生求职难,难就难在思想落伍上,别看现在的孩子衣着光鲜,言行时尚,可那是表面的,一定要用竞争力、享受成长的价值观来取代旧思维。作为学校,应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人格根基不稳,是造成职场不稳的决定性因素。
(来源:楚天金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