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阀门网】一边是毕业生捧着简历对职位“望眼欲穿”,一边是企业“高薪”下仍招不到合适人才。近段时间,记者在走访禾城多场招聘会后发现,如此“怪异”现象在我市并不少见。就业难与招工难缘何同时存在?是“僧多粥少”的总量缺失,还是劳动力供需的结构缺陷?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
调整心态是关键
浙江理工大学应届毕业生小周尽管踏入职场尚不足月,却已经“骑驴找马”,准备跳槽了。“我学的是工商管理专业,本以为跟市场部的工作也算对口,结果并非如此。如果继续做下去,岂不是要抛弃自己的专业?”小周解释道。而嘉兴学院的小杨在求职路上奔波了半年后,却越来越迷茫。“倒不是找不到工作,就是感觉去中小企业对未来没什么保障。与其今后违约跳槽,是不是更应该耐心等待大企业合适职位的出现?”
抱定专业、紧盯企业规模、一心向往大城市……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求职者正因为“偏执于一端”,或宁缺勿滥守株待兔,或挑肥拣瘦跳槽频繁,贻误了不少就业良机。“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学生就业渠道不畅、高校专业设置错位等会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而就业观念尚未改变也是一大原因。”有关负责人表示,像职业定位过高、过窄,过于看重个人兴趣或专业对口等都是其表现。他认为,“以日趋大众化的门槛进入大学却要求精英化的就业是不可能的,大学生的自我认知需要一个痛苦的转变过程。因此,与其盲目追求理想职位一步到位,不如思考如何在专业、能力与市场需求间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曲线求职也能成功”。
培训留人更可取
“我们条件开得算不错了,却还是招不到合适人选。”某金属制品公司的人事主管告诉记者,像“产品工艺员”一职,除开出2000元以上月工资外,还免费提供食宿,应聘者仍寥寥无几。在人才市场,这样的抱怨并不少见。而记者采访后发现,这些遭遇“重赏之下无勇夫”的企业几乎都设置了经验门槛。应届毕业生小张郁闷地说:“企业大多喜欢上手快的熟练工,这等于把我们应届生直接挡在了门外。”
对此,有关负责人表示,用人单位应具有长远眼光,“不要因为有限的熟练工资源,而放弃了庞大的应届生群体”。仅靠加薪并不能“治本”,通过企业培养,充分发挥应届毕业生专业优势,拓展个人发展空间,才是既缓解招工难又实现留人的良策。此外,政府也要加大对应届毕业生培养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健全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推进工学结合。
(来源:钱江人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