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发布信息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外贸分析 > 中产阶层达8000万人理财市场初步形成

中产阶层达8000万人理财市场初步形成

      2007/6/19 0:00:01中国阀门网 点击数:152

中国阀门网】专家表示,个人理财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造成中产阶层家庭数量的剧增,由此催生了巨大的投资、理财需求。在日前举行的“首届学习型中国——投资理财论坛”上,多位与会专家表示,目前个人理财市场已经初步形成,而加强投资者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投资理财观念已成为当务之急。 

  统计显示,我国城乡居民存款已经由1978年的211亿元增加到去年的16万多亿元。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去年位居世界第四位,进出口总额为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则已上升到世界第一位,经济增速更是连续四年保持10%以上。 

  按照世行制定的标准换算,国家统计局将年收入在6万到50万元之间的家庭列入中等收入家庭范畴。国务院研究室主任侯云春表示,尽管没有确切的数据能够计算出目前我国中产阶层家庭的规模,但有推算指出,符合6万到50万这一标准的人数可能达到8000万人,并且还在急剧增加。 

  中央财经大学校长助理史建平指出,中国个人财富的迅速增长导致中产阶层家庭规模的迅速扩大,显然是中国社会逐步良性发展的好事。但另一方面,在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经济生活中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和风险也大大增加,威胁着家庭财富的安全,投资理财需求不断上升。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个人理财市场已经初步形成,商业机构为具有不同需求客户提供个性化理财的能力正在迅速提升,”史建平说,“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国的金融理财市场还很不成熟,大众风险意识、理财意识、投资意识等还相当缺乏。” 

  史建平强调,上述意识的缺乏不仅给个人管理自身财富带来不利影响,还威胁着整个金融理财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普及理财知识,风险知识,加强投资者教育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当务之急。 

  侯云春提醒,投资理财应该拥有一个很好的心态,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简单说来,投资不是投机。无论是买股票,买基金,还是买彩票,都应把它视作一种投入,寻求合理回报。 

  理财周刊社副总编辑汪标则指出,理财不等于发财,其内涵和外延都是比较丰富的。“最开始可能大家认为理财就是想到怎么样能赚钱,怎么样能省钱,但是随着对理财认识的不断深入,就会发现理财不仅仅是赚钱和省钱,还牵扯到个人的职业规划、养老规划等很多非金融方面,而这些都是在投资理财时应该引起注意的问题。” 

  贺宛男:中产阶层投资理财应首选股票 

  “以4100点计算,从2001年6月到上周五,大盘指数大概上涨了80%。如果扣除由于新股上市造成虚增的500点,股指年均上涨约8%。与同期GDP增长相比,五、六年间我国股指仅上涨了60%,并不算暴涨。”——贺宛男 

  著名上市公司财务分析专家贺宛男在日前举行的“首届学习型中国——投资理财论坛”上提出,面对买基金、办实业等种种投资选择,股票投资应成为中产阶层投资理财的首选。 

  “除了学习型投资的特性外,股票投资还拥有良好的流动性、获利性、变现能力,非常适合中产阶层投资。”贺宛男强调,“我国正处于资源和资产加速资本化的时期,上市公司业绩的超预期增长,投资逐渐趋于理性和人民币长期升值趋势四大因素更是促进了我国股市的长期向好。” 

  贺宛男指出,在完成了以商品价格市场化为主的第一阶段改革后,当前我国正处在资源资产加速资本化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民资产中大部分的盈利性资产都将逐步资本化,从而带动投入到股市中的个人资产实现巨大升值。 

  “以4100点计算,从2001年6月到上周五,大盘指数大概上涨了80%.如果扣除由于新股上市造成虚增的500点,股指年均上涨约8%.与同期GDP增长相比,五、六年间我国股指仅上涨了60%,并不算暴涨。”贺宛男说。 

  上市公司业绩方面,1996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率为46%,2007年一季度的业绩增长率是84%,每股收益达到0.087元。贺宛男预计,“2007年全年上市公司业绩增长达到五成左右是没有问题的。所以,没有理由对中国股市的长期走牛表示怀疑。” 

  对于股市投资策略,贺宛男建议,应寻找有并购潜质的公司加以投资。判断这类公司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考量:首先,上市公司大股东实力应比较雄厚;其次,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比较低;第三,上市公司最好是“独子”,或是由“多子”变成“独子”。 

(来源:摘自上海证券报)

投稿箱:
        如果您有阀门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邮箱:136426480@qq.com。
中国阀门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

关于本网| 网站导航| 热点搜索| 阀门资讯| 泵阀名录| 站点地图| 友情链接| 会员说明|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站内地图

全球(中国)阀门网 版权所有 © 2002-2012  服务邮箱:Service@fm35.com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阀门网.中国本站网络实名:全球(中国)阀门网-中国最专业的阀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