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发布信息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外贸分析 > 求职? 傍老? 待业大学生都在做什么?

求职? 傍老? 待业大学生都在做什么?

      2007/6/14 0:00:01中国阀门网 点击数:102

中国阀门网】  如果说,多年前大学毕业还会待业是件稀罕事,如今,没谁会再把这种事当新闻。有关资料显示了每年毕业后全国大学生待业的人数:2001年为34万,2002年37万,2003年52万,2004年69万,2005年达到79万。据估计,今年我国的待业大学生人数将不低于75万,而眼下在我市也有不少暂时“悠闲度日”的大学毕业生。他们都在如何面对现在的处境,有些什么想法?记者近日对此进行了调查。 

    “考研族”恋栈不去 

    10月11日晚6时许,记者在我市一高校的教室里见到了正在自习的小李。虽然今年7月他已经毕业,可小李还是认为在学校进行考研复习有“学习氛围”,于是便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在学校附近租住。“我在去年已经考过一次,这次一定不会再失败了。”小李说,他是鞍山人,由于家里的经济情况不太好,他决心要找份薪资优厚的工作。“那就必须得考研!”他说:“眼下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新人时都抱着'欢迎研究生,考虑本科生,谢绝专科生'的心态。研究生毕业后,在面对人才市场时我会更有竞争力。”谈到眼下的生活,小李说,他的考研日子压抑而枯燥,每天重复着图书馆、自习室、食堂和住处的“四点一线”生活,除了书本,还是书本。但他也十分决然地补充说:“不管怎样,我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与小李的决然不同,同为今年毕业生的小赵如今考研却是“第二选择”。毕业后小赵满怀信心地四处找寻工作,可两个月后仍没有找到心仪的差事,“无奈”之下成为了“考研族”。他认为:“随便找个单位,白白浪费几年时间还不如继续读书。”对于小赵的“上进”,他母亲却倍感焦虑,她对记者说:“这孩子其实并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太挑剔了。如今研究生数量也不算少,就业形势也不乐观。可我们夫妇俩怎么劝他也没用。” 

    对于这些“考研族”,有关专家表示,学生选择继续深造,首先要明确是不是真的需要。因为就业压力而选择继续深造的想法是不明智的。家长也不要盲目认为学历越高越好,要想清楚孩子是不是适合深造。其实,社会是一所更大的课堂,孩子在这所课堂里能学到更多的东西,能够更好地磨炼自己。 

    “求职族”苦候工作 

    从距毕业尚有半年,到如今离开母校三个多月,小汪一直都在找工作,可身上的标签只是从“大学生”变为了“待业大学生”而已。“用人单位一般第一句话就问'有工作经验吗',第二句话就问'哪个学校毕业的'。”小汪感叹说,她自进入大学就开始为就业作准备,计算机三级证书、英语六级证书及与专业无关的会计证,甚至连普通话证书都拿了,一心以为肯定能找到份理想的工作,可没想如今却处处碰壁。“我父母现在成天为了我找工作发愁,经常四处打电话找亲戚朋友帮忙。”小汪说,现在她已经开始考虑降低择业标准,先找份工作再说。 

    毕业生小王对自己目前的“待业”状况丝毫不担心,“工作我不是找不着,而是想找一个好点的。到财政局或税务局工作是我的职业目标,也和我所学的专业对口。虽然也有几个单位想要我,但我不想去。我现在在家自学,准备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 

    专家表示,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中国都不是一个“大学生过剩”的国家。眼下很多大学生之所以“找不到”工作,除了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学生就业渠道不畅及高校专业设置错位等客观因素外,更主要的是大学生自身的心态问题:对工作的待遇等要求过于苛刻。学生一出校门就找一个特别好的工作是不现实的,找工作要端正心态,从一步步做起,慢慢锻炼自己的能力,要“先就业后择业”。 

    “傍老族”潇洒玩乐 

    网吧、商场、酒吧、 KTV……大学生小吕自7月毕业后就压根没打算找工作或者考研,而是天天到这些地方“上班”。“我已经上了16年的学,现在是轻松一下的时候了。”小吕决定在未来的半年里痛痛快快地玩乐,之后再说工作的事。现在他照常月月向父母要钱,生活费比上学时还多。 

    “早上八点整出门,晚上九十点回来,成天除了玩还是玩。”市民黄女士忧心地告诉记者,在儿子毕业后全家就开始忙活着给他找工作,但他本人却好像并不上心,面试后要么“不适合自己”,要么就“没有发展空间”,拖到现在还是“待业”。“现在他嘴上总说出去找工作,可也不见他正儿八经地应聘。”黄女士发愁道,“这样下去这孩子不就完了?劝也劝了,骂也骂了,可不听我们也没辙。” 

    专家认为,这种“傍老族”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社会因素、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强大的工作压力,使得部分“养尊处优”的大学生不堪重负,产生逃避心理。另外还有家庭因素,一些家长自小的溺爱使得孩子形成懒惰、无责任感的个性。专家表示,随着这些“傍老族”年龄的增大,就业空间将越来越小。家长可以通过职业规划教育、就业心理辅导、社会培训等手段,使他们能尽快以健康心态找准定位、融入社会。

(来源:摘自大连日报)

投稿箱:
        如果您有阀门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邮箱:136426480@qq.com。
中国阀门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

关于本网| 网站导航| 热点搜索| 阀门资讯| 泵阀名录| 站点地图| 友情链接| 会员说明|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站内地图

全球(中国)阀门网 版权所有 © 2002-2012  服务邮箱:Service@fm35.com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阀门网.中国本站网络实名:全球(中国)阀门网-中国最专业的阀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