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是有管道的地方都离不开阀门, 其性能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和装置的正常运转和人身安全,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阀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心协力把我国阀门行业建成一个具有不同生产类型, 不同特色产品, 不同层次, 不同市场对象的合理经济规模, 色彩纷呈的阀门制造体系. 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也是阀门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让我国阀门行业以崭新的面貌进入十一世纪.
一. 建立这个体系的必要性
就目前行业状况看, 根据1997年的统计资料, 全国乡以上注册企业数为1400多家. 年产阀门56万吨(高中压16万吨, 低压40万吨). 年产值68亿元, 职工23万人, 固定资产原值29.6亿元. 净值19.4亿元. 其产量和产值比80年代前期总和增长3-4倍. 但与发达国家比差距较大, 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 从劳动生产率比. 按1995年资料, 美国产值为107亿美元, 德国79亿马克, 法国61亿法郎, 日本42亿美元. 劳动生产率美国为13.8万美元/人年, 德国9.6万美元/人年, 法国8.8万美元/人年, 日本9.5万美元/人年. 我国全国平均只达3万元人民币/人年. 2. 从进出口来比. 据资料称, 国际上各国出口阀门总额约60亿美元. 美国出口16.2亿美元, 进口16.8亿美元. 德国出口18.87亿美元, 进口11.32亿美元, 日本出口11.32亿美元, 进口4.03亿美元. 我国1996年出口只有1.264亿美元, 进口2.6亿美元. 由此可见, 出口是大有作为的. 3.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来比, 近年来不少企业先后到国外考察过. 我也去过一些国家. 我的印象是这些国家的阀门厂, 无论是生产品种, 生产工艺, 生产规模都各有专长. 显著的特点是重复性很少. 而我们的行业厂家全国近1500家, 参加协会的150多家中, 绝大多数厂家都同时生产Z41, J41等普通阀门. 装备和工艺也大同小异. 而国家重大装备需要的要求严, 难度大的一些特殊阀门, 基本上靠进口. 行业的总体技术水平和质量水平一般, 生产效率低, 经济效益差, 致使通用阀门供大于求. 可见, 我国阀门行业的生产和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为了改变目前的状况, 建立我国阀门行业新型制造体系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二:改善我国阀门行业产业结构建立新型阀门制造体系的可能性
1. 改革开放以来, 许多重大理论问题解决了. 今后就是实施. 国家发展目标, 方针, 政策以及法律, 法规不断完善出台. 2. 我国阀门行业生产的品种规格大幅度增多了. 据对199家阀门的统计, 目前已达2494个品种, 4万多个规格, 比80年代以前的600多个品种近3000规格分别增加了5倍和13倍, 已能为国内经济建设和各种大型火电, 核电, 油田开采, 炼油, 化肥, 乙烯等装置以及一批出口成套装置提供国产阀门, 按需要量计达90%以上, 按成套率计其品种, 规格达80%以上. 3.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阀门行业引进设计制造技术20项, 并有中外合资企业6家, 通过对引进技术消化和借鉴合资企业的先进经验, 尤其是大幅度的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 阀门行业已有30多家取得了ISO9000认证和11家取得了API 认证. 同时还有十多家长期生产出口产品. 我国阀门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有的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 4. 通过"七五", "八五"的技术改造, 阀门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生产工艺也有较大提高和改善. 不但降低了劳动强度, 而且提高了零部件质量和劳动效率. 5. 如果加入世贸组织, 估计对我国阀门行业有些影响, 但不会太大. 主要是质量问题, 而在价格上国产阀门比国外具有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