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发布信息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商务部:出口导向重大转变 贸易政策掉头中性

商务部:出口导向重大转变 贸易政策掉头中性

      2007/4/13 0:00:01中国阀门网 点击数:186

中国阀门网】   中国贸易政策面临新的转型。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司长王受文近日表示,中国将全面审视实施了近30年的出口优惠政策,将变“奖出限入”为“奖入限出”,以推进贸易政策转向中性。
    乍一听,王受文司长出语有些惊人。如果说调整“奖出限入”的出口优惠政策不难理解,但是政策调整毫无过渡空间,直接跃进到忽视自身利益的“奖入限出”,却一时让人难以明白其中含义。
    对此,王受文司长有个解释,所谓“限出”,不过是限制某些资源型产品出口,而对于企业自主品牌和优势农产品出口,则会给予鼓励和推动。说到底,这种“限出”,其实是在出口结构上做文章,而不会盲目限制产品出口。这样的解释,也是说明中国政府已经在切实推进向中性贸易政策转型。
    究竟何谓中性贸易政策?通俗而言,就是一个国家的贸易政策既不扩大出口也不鼓励进口。按照这样的政策,过分鼓励出口或者过分限制进口都是不妥的,国家不应该给进出口出台扶持、限制的政策。显然,这种政策在价值取向上追求无限接近公平的贸易秩序,加入WTO的成员,原则上都要向这个方向努力,不过在现实中却多少有理想化色彩。
    自从2001年年底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的贸易政策已经出现了“中性化”趋势。这种趋势在出口方面体现为对出口补贴的取消,在进口方面则体现为重视程度越来越提高。无疑,无论是自觉或不自觉的“中性化”行为,都与WTO的原则与主张是统一的。尽管中国政府尚未使用中性贸易政策的提法,但方向已然明晰。
    今年1月中旬,商务部网站曾全文刊出题为《外经贸发展如何应对人民币升值挑战》的报告。这个报告引起强烈关注,既是因为商务部在报告中,以前所未有的明确方式传达了中国愿意以人民币升值来减少贸易顺差的态度,也是因为报告首次提出实行更“中性”的贸易政策,改变传统的出口业绩导向,以求做到进出口大体平衡增长。
    一个国家贸易政策大的转型,总会有一些特定的背景因素,既要考虑到国内的政治经济状况以及国际经济环境,也要考虑到各主要贸易对象国的政治经济状况。
    尽管出口增长对于中国经济的重要性不容怀疑,但是目前贸易顺差居高不下,国际贸易争端增多。刚刚公布的3月份贸易顺差为68.7亿美元,出现大幅“跳水”状况。不过,这个月度的顺差具有偶然性,并不能改变一季度顺差增长的总体趋势。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中国追求进出口大体平衡的任务相当艰巨。另外,中国对外贸易中隐藏的贸易“贫困化增长”也有可能转化为现实--正如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所称的“里外不讨好”。这种窘境在逼迫中国贸易政策加快中性化转型。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发展对外贸易,并通过发展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那么,对外贸易政策的中性化转型,会不会影响通过外贸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目标的实现呢?
    我们认为,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趋向应是在不违背WTO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以国内经济发展要求为基础,倾向于采取开放型的公平与保护并存的贸易政策。中国贸易政策通过新的转型,以及具体的实施政策,应当要有益于数量和质量的协调、出口和进口的协调以及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协调。如此,贸易政策的转型,将会在整体上提高中国对外贸易的质量,从而为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出力。
    具体而言,是要提升外贸增长的结构和效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逐步改善以及带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如在结构方面,要运用各种经济手段,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限制某些资源性产品出口,而要大力支持具有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在促进经济平衡方面,要完善信贷、税收、外汇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支持企业增加进口,尤其是注重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在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缓解国内资源、环境和就业压力等。
    显然,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转型调整要在WTO的原则框架内进行。目前,商务部门已经在着手取消一些不合理的补贴措施,开始完善控制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政策。对于这一次贸易政策的中性化转型,我们当可乐观其成。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热门关键词:出口 贸易 政策 阀门外贸 外贸出口 
投稿箱:
        如果您有阀门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邮箱:136426480@qq.com。
中国阀门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

关于本网| 网站导航| 热点搜索| 阀门资讯| 泵阀名录| 站点地图| 友情链接| 会员说明|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站内地图

全球(中国)阀门网 版权所有 © 2002-2012  服务邮箱:Service@fm35.com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阀门网.中国本站网络实名:全球(中国)阀门网-中国最专业的阀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