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发布信息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06国内石油石化企业环境业绩的收获年

06国内石油石化企业环境业绩的收获年

      2007/4/4 0:00:01中国阀门网 点击数:94

中国阀门网】  可能有些人还不知道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在另一条路上的疾行,这条路就是石油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双赢之路,既获得更多的能源,又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006年是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在此路上最为显眼的一年。对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海油和陕西延长石油等中国石油石化企业来说,2006年是环境业绩的收获年和提升年。

    2006年:获得了什么荣誉?

    近年来,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增强了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职工做好环保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开展技术培训、岗位练兵、事故预案演练等工作,通过反复培训、考核,将业务技能和安全环保操作规程转变为职工的行为本能,不断加大环保力度,逐步清理过去的环保遗留问题,环境业绩得到了稳步提升。

    多年的努力在2006年得到了回报,国家和社会给予了中国石油石化企业许多奖励和认可:

    中国石化所属8家企业、中国石油所属4家企业和中海油所属1家企业被评为“国家职业卫生示范企业”;大庆和库尔勒两个石油城获得中国十大“魅力城市”称号;

    中国石油两项工程荣获“国家环境友好工程”称号;

    中国石油欢喜岭采油厂被评为“国家环境友好企业”;

    中国石油和有关科研院所历时14年共同完成的“绿色长廊——塔里木沙漠公路”被评为2006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在这些奖励和认可的背后,是许多石油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得益彰的案例,反映了中国石油石化企业环境业绩的提升。克拉玛依这个石油城在2005年被评为国家旅游城市,成为一座环保城;中国石化的胜利油田位于黄河入口处,与美丽的三角洲湿地和谐并存;辽河苇荡整体面积超过150万亩,是世界第一大苇荡,而在这片苇荡的下面,被称为“世界第一稠”的辽河稠油和超稠油,今天的产量已经占到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原油总产量的60%;“塔里木沙漠公路”在沿沙漠公路两侧进行大规模绿化建设,从根本上防止流沙侵害,解决了生物防沙技术这一世界难题,建设成了世界上第一条穿越流动沙漠最长的“绿色长廊”。

    2006年:做了什么?

    在2006年里,中国石油开展了以“强三基、反三违、严达标、除隐患”为主题的“安全环保基础年”活动;中国石化按照“完善制度、练好功夫、打好基础、落实问责”的总要求,实现了安全生产的总体平稳和环保管理水平的稳步提高。

    在中国石油报、中国石化报、中国海洋石油报等中国石油行业的媒体上,能够看到许多基层石油企业提升环境业绩的具体措施和做法。

    1.中国石油石化企业积极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资源节约型企业,提升了科学发展能力。

    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中国石油石化企业作为国有特大型企业正努力当好“排头兵”,积极承担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在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实施生态设计管理、提高环境保护能力和能源效率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大环境友好型企业和资源节约型企业的建设力度。继2005年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做出节能承诺之后,2006年7月,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等14家中央企业与国家发改委签订了节能目标责任书。随后,中石油、中石化都召开了节能工作会议部署相关节能措施。2006年8月至9月,许多中央媒体报道了中国石化燕山石化“过去要水、如今送水”的节水成就。

    2.国家不断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并加大监管力度,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完善制度并提高了执行力。

    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甘肃省石油勘探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相继实施。2006年上半年,国家安监总局、国家环保总局等对各地化工企业隐患整改工作的落实情况开展检查。

    国家环保法律体系的完善也促使中国石油石化企业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提高规章制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权威性。2006年2月,中国石油下发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见》,5月,中国石油下发《集团公司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试行),7月下发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环境保护管理规定》,并公布了16个涉及环境保护、公共卫生、自然灾害等方面的专项应急预案。2006年,中国石化层层实施了安全环保责任制和落实问责制和环保尽职考核制度。

    另外,中国石油石化企业还加大安全环保考核在经济责任制中的权重,细化完善岗位安全环保责任制,将规章制度分解落实到每一个岗位、每一位员工,不断提高工作执行力,真正将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

    3.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应急体系基本建立,提升了应急处理能力。

    中海油和中国石化分别在2004年、2005年发布实施了应急预案。中国石油在2006年基本建立应急体系之后,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已经基本建立起应急体系。

    另外,各个石油企业也通过应急演练等措施,不断提高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2007年初,中国石化达州宣汉清溪1井的成功压井封井,不仅没有任何人员伤亡,也没有造成水质和空气污染,印证了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应急能力的提高。

    随着海洋交通事故频发导致石油污染事故增多,中国石油石化企业提高了海洋溢油应急处理能力。2006年,国务院批准了《海洋石油勘探开发重大溢油应急计划》,我国已初步建立起海洋石油开发风险事故的应急机制,烟台、哈尔滨、日照市等许多城市相继出台了溢油应急预案,中国石油石化企业与当地有关部门纷纷开展了应急联合演练活动。

    2006年,中海石油环保服务有限公司与交通部救助打捞局签署了《应急响应资源共享协议》,还和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联合成立了海洋石油安全环保技术研发中心。2006年10月,茂名港溢油应急基地在中国石化茂名石化启用,交通部投资的“茂(名)湛(江)溢油应急设备库”也获立项。2006年12月,中国石油成立了海上应急救援响应中心。

    4.中国石油石化企业正增大透明度,并开始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

    2006年,“让野骆驼拥有宁静的空间”的宣传广告出现在中国石油官方网站的首页上,形象地说明了西气东输工程为野骆驼北移200多公里的“让路”情景。在中国石油石化企业的网站和报刊上,各地石油石化企业的环保行动已是“家常便饭”,表明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在环保方面的透明度正在增大。

    2006年,中国海油率先迈出了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的第一步,展示了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承诺、行动和业绩,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公司形象,也推动了更多的中国企业加大透明度,参加到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或社会责任报告的行列中来。2007年3月,中国石油发布了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另外,从2000年起,中国石油每年发布了HSE年报。

    5.能源问题成为社会热点,能源与环境也备受关注。

    传统化石能源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气候变化、供需矛盾突出、新能源难成气候、对环境的影响等等。能源带来合作和纷争,也带来对话和讨论。2006年里,能源问题经常成为政治家峰会的议题、大众传媒的头条新闻,以及许多民众的聊天话题。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要实现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双重目标,不仅需要政府采取强有力的、协调一致的行动,还需要公众以及一些社会团体的支持。

    2006年9月,中国石油和中国科学院成立了“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2006年5月,上海清洁能源研究与产业促进中心成立;2006年12月,石油与环境网络发布了《2006石油与环境观察》,中华环保联合会成立了第一个专业委员会——能源环境专业委员会。

    与此同时,各类能源与环境的相关会议大大增多。

    6.国内石油公司开始向新能源进军,由石油公司向能源公司转变。

    在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之下,新能源(替代能源或可再生能源)成为了阳光产业,吸引了大量投资进入,也培育了一批财富新贵。2006年来,国内石油公司也开始了进军新能源的实质步伐。2006年11月,中国石油与四川省签订合作开发生物质能源框架协议。中海油与四川省攀枝花市签订了攀西地区麻风树生物柴油产业发展项目。中国石化也投入开发生物柴油等石油替代品,开始利用地热、污水余热、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7.减低石油勘探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技术进步日益成为重要手段。

    如今,大量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油气田开发的经济效益,也降低了石油勘探开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在中国石化西南石油局、西南分公司的川西气田,丛式井新技术的使用减少了打井数量和征租地,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又提高了天然气产能。在塔里木油田,成熟的定向井和水平井技术帮助井场避开胡杨林或绿洲,减少了对生态的破坏和影响。2006年8月,中国石油的“温室气体提高石油采收率的资源化利用及地下埋存”获得中国“973”项目立项批准。

    2006:还存在哪些问题?

    尽管2006年是中国石油石化企业环境业绩的收获年和提升年,但依然面临一些问题。

    1.公众缺乏石油与环境的正确认识。过去很多年里,人们认为石油是一把双刃剑,在提供能源动力之时总伴随着环境污染。多年来,尽管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已经在提升环境业绩的制度、技术、行动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可公众却知之甚少。中国石油石化企业不仅仅要宣传自己的环境业绩,还应推动社会进行能源特别是石油的讨论和对话,加大同各利益相关者的沟通,让公众正确看待石油勘探开发与环境的关系,这样做有助于石油勘探开发的和谐进行。

    2.环境风险正在增大。现在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石油石化企业将继续扩大规模和延伸产业链,开采更多的石油和天然气来满足社会需求。但“好吃的肥肉越来越少”,石油石化企业不得不把目光转向自然环境更加恶劣、人口更为稀少、环境更为脆弱和敏感的地区,这使得环境风险正在急剧增大。另外,在中国石油石化企业“走出去”之后,也需特别注重环境风险。

    3.虽然中国石油石化企业的透明度在总体上增大,但污染事故透明度还须提高。事实上,中国已经进入环境事故多发期,各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正呈上升趋势,因环境而引发的纠纷和冲突正在增多,但仍很少看到中国石油石化企业有关污染、环境破坏等的报道。任何企业都并非十全十美,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坦承自己在环境方面的不足,更容易获得主动权,赢得公众的谅解和信任。

(来源:互联网)

热门关键词:阀门新闻 石化新闻 阀门石化 
投稿箱:
        如果您有阀门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邮箱:136426480@qq.com。
中国阀门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

关于本网| 网站导航| 热点搜索| 阀门资讯| 泵阀名录| 站点地图| 友情链接| 会员说明|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站内地图

全球(中国)阀门网 版权所有 © 2002-2012  服务邮箱:Service@fm35.com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阀门网.中国本站网络实名:全球(中国)阀门网-中国最专业的阀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