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整体性、综合性的工业管理机构,只有欧美式高度成熟的行业协会、政府部门两个可参考的模式。欧美式高度成熟的行业协会的形成需要较长的时间,而目前中国的行业协会远未成熟。由于政府相关部门的缺位和行业协会组织的不健全,造成了目前企业的一盘散沙、各自为战。如铁矿石进口价格的步步上涨和稀土出口价格的年年下滑,就是市场缺乏统一管理的典型事例。
其次,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后,对制造业企业重视不够,断奶太早、输血太少。前些年,我国经济发展的路径是扶持轻工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很少提到发展制造业,更谈不上发展装备制造业了。有段时间装备制造业基本上就是一头“奶牛”,很多企业都没挺过这一关。随着我国经济逐渐向重化工业过渡,对装备的需求越来越大。
第三,在原来的体系被打破而新的体系又尚未建立之时,这种方式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改革开放以来,原工业主管部门是受冲击最大的部门,原来很多机构成了现在一些民间团体性质的行业协会。客观地讲,当时国家财力也不雄厚,无法支持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巨额资金。而且也像美国一样犯了错误,以为制造业是夕阳工业。美国发现这个错误以后,迅速用先进技术武装装备制造业,这些年美国制造业又上来了。我国提自主创新,核心也是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也就是要靠先进科学技术。
日本更是把技术排在第一位,他们叫技术力。什么是技术力呢?假设整个现代工业体系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由机械、汽车、钢铁、冶金、化学、电子等部门组成的基干产业是现代工业这棵大树的树干。与之对应,由科学人才、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教育人才组成的生产知识体系则是现代工业国家的树根。这两项相加,就是一个国家的工业经济评价标准———技术力。它可以用国民识字率,技术工人数量,各门类专业人才,钢铁、机械、化学、电子等基干产业的规模和技术水准等等指标来衡量,也可以用大量的数据图表反映。
第四,要实现装备制造业乃至全国工业的振兴,需要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目前,国际上后进的国家的发展无非是两条路:一条是经济学热衷的“比较经济”,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极其低廉的优势,做一个世界上最大的OEM工厂;另一条就是赶超型经济。
在第一条路上,我国吃了不少苦头。“中国得到了GDP,外企得到了利润”,就是这种经济最好的写照。在赶超型经济方面,这种方式刚开始会付出较大代价,但后发优势非常明显,日本、韩国就是典型的例子。但如果要走赶超型道路,就需要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
第五,小政府大社会是工业体制改革的目标,但日本模式不可效仿。日本可以说是一个小政府大社会,但日本的经济团体力量非常强大。也就是说,日本政府的相当一部分职能是由民间组织来行使的,像产经联就号称是日本“政府的政府”。但不管是日本还是欧美的协会都已经发展很长时间,要求中国的行业协会用几年时间走完国外协会几十年上百年的路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在协会发育远未成熟的情况下,政府部门又弱化管理协调职能,必然导致无序竞争。
第六,以前的改革是为了增强企业活力,因此撤销工业主管部门是正确的。但当前,跨国公司们为了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都在搞强强联合,因此我国目前的工业体制改革必须是为了把企业做大做强。
市场经济是一种手段,计划经济也是一种手段,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社会资源最佳配置。欧洲的空中客车公司,我国的军工企业,都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只不过用了市场经济的手段。现在空中客车公司与波音公司平分秋色,我国航天航空喜讯频传,充分证明了计划经济的有限性。使用市场经济手段,但不迷信市场经济,这是对我们最大的启迪。笔者认为,在制造业领域不存在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只有政府扶持才能振兴装备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