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阀门网】
眼下,正是企业招聘和应届毕业生求职的高峰期,企业扎堆招聘,学生求职的花费也“一路看涨”。 近日,广东省人事厅发出《关于加强人才市场招聘会安全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明确规定,应届毕业生或暂缓就业毕业生可凭学生证或暂缓就业证明,免费进入各类人才服务中心及各类人才中介机构举办的毕业生专场招聘会。该通知还鼓励常设型人才市场和毕业生就业市场举办分专业的专场招聘会,增强招聘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 通知发出后,记者了解到,一些人才市场积极响应,收费的招聘会免费向毕业生开放,而一些打算通过毕业生招聘会赚取利润的人才机构则取消了举办招聘会的计划,但仍有部分机构“顶风作案”,仍然要收取毕业生门票费用,这部分机构的解释是:他们不是人事部门许可办的常设型人才市场,不属人事部门管。 3月10日、11日广州迎来了该通知正式实施后的第一个招聘高峰日,两日来不同的人才招聘机构分别举行了三场应届毕业生招聘会,那么新通知实施后各大招聘会的情况如何,记者走马采访了这三场招聘会。 招聘会免门票大学生叫好 3月10日,由广州市人事局、南方人才市场主办的“2007届广州生源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广东省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主办、某广告公司承办的“2007届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春季综合类专场”同时在广州举行。 而于3月11日,广州韦博人才市场举行的精英汇2007春季人才博览会,这场本面向社会人士的招聘会当天也向应届毕业生免费开放,允许应届毕业生以及暂缓就业的学生凭学生证以及暂缓就业证入场应聘。 在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举办的广州生源高校供需见面会,主要面向2007届和往届未落实就业的广州生源高校毕业生,共有500多家用人单位参加招聘。由于免费开放,因此,清早8点半左右,大批大学毕业生已在招聘会大门口排队等候入场,主办方统计,进场应聘的毕业生超过2万人。记者在招聘会上看到,现场招聘的单位多数为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并不多;参会的企业涉及的行业多达10个以上。 很多毕业生对此场招聘会寄予很大的希望,男生西装革履,女生身着上班套装,手上都拎着几份简历文件。记者随机抽查多名大学生,发现通讯费用、制作简历、交通费用、服装成为大学生求职花费最多的方面;在求职预算中,近半学生希望在500~1000元的花费内找到工作,实际已花费超过1000元找到工作的学生也有不少。 广州:八成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每月花3000元 小曾是华南师范大学人力资源专业毕业生,他表示,求职花费对还没有经济来源的“穷学生”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现在政府举办这类免费的招聘会,为毕业生节省了不少费用。 虽然许多大学生对大学生招聘会免费连声叫好,但有的大学生担心:免门票后,招聘会的质量是否会下降? 大学生:来也不是不来也不是 有部分同学对免门票的招聘会不抱什么希望。小石是暨南大学会计系的毕业生,在广州生源的大学生见面会上转了好几圈之后,才投出三份简历,对此,小石却并不抱什么希望,“找工作半年多,觉得招聘会就是鸡肋,特别对女生而言,来也不是不来也不是,尤其是到了这个时候,等一下可能还会去体育馆那边看看。虽然收费,但听说单位还行。” 暨南大学新闻系一位研究生毕业生小李选择参加了在广州体育馆举办的招聘会。她直言,“我觉得不要钱的招聘会肯定不好。”当天上午同时在广州体育馆举办的招聘会由省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蓝天大学生就业市场主办,社会上的一家广告公司承办,要收取门票10元。在这场招聘会上,小李找到了几个如意的单位,“旅行社、网站、公司,总的来说这算是我参加几场招聘会里,质量比较高的了,不过大概没戏,不知道怎么回事,这种大型的招聘会很难找到工作机会,现在又不想放过一个机会,都快毕业了。”虽然门票要收费,但当天到场应聘的大学生不少于万人。 不少毕业生呼吁,政府或相关机构应多举办一些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岗位的专场招聘会,减少每场招聘会的人流,让每个求职者都能有的放矢。 专家:学校应更好发挥“桥梁”作用 据了解,自从取消国家“包分配”政策后,“双选会”在过去十多年中,确实为求职的大学生与用人单位提供了便利。然而时过境迁,现在大学生每参加一次招聘会,都花费不菲,对没有任何收入的莘莘学子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在今年“两会”上,《就业促进法》草案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研究所所长黎建飞教授在做客搜狐网时说,招聘会是不应当提倡的一种求职渠道。可以组织专门的部门常年和学校保持联系,学校也常年推荐学生,帮助学生就业。 ![]() (来源:互联网) |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