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阀门网】 中新浙江网3月2日电
“穿越——停留”是我们想要通过文字来讲述的一类人的特征——关于“新杭州人”新的开始、关于快乐和失望,承受压力和实现梦想的故事。
农历新年过后,大批的外乡人离开家乡,来到杭州开始新的生活。他们中有的已经在这座城市打工生活过,还有的是第一次来杭,离开故土,现在他们拥有的是和老杭州人一样的天空。
他们是一群试图改变命运的人,虽然有着和城里人迥然不同的过去,但怀揣着共同的梦想,在杭州这块土地正开始新的生活。
候鸟们:要做幸福的新杭州人
吴金辉和他的朋友小唐来自湖南,高中毕业后,两人在家乡干了几年养鱼、种田的农活。“养鱼辛苦一年,大概赚了五六千元钱,种田更少。我们年纪都还很轻,不想这样过一辈子。外出打工的同乡们都说杭州好,就跑到杭州来找工作了。”昨天,他对记者说。
春节一过,杭州外来劳动力市场里就开始人潮汹涌,为了自己一年的生计,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期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民工早早赶到杭州,希望在这里寻找新生活、新梦想。
吴金辉和小唐暂时住在杭州汽车北站附近的朋友那里,前两天,他俩趁找工作之余,还在西湖边和市中心看了看,当记者问他们今后怎么打算,吴金辉用力点了点头:“当然想留下来了,杭州这么好。”
吴金辉生于1983年,穿着白衬衫与深色的西装,干干净净;与他年龄相仿的朋友小唐则剪着一个发尾上翘的时髦发型,与城里人原先心目中“穿着一件旧中山装、扛着几个大包裹”的民工形象很不一样。今年有更多这样的民工,叩响了进杭求职的大门。
从年初七,杭州各劳动力市场开门迎客开始,来杭求职的民工数量呈直线上升之势。昨天上午,位于杭州杭海路的外来劳动力服务中心和长乐路的杭州市人力资源开发中心挤满了找工作的外来民工。杭州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的金进发主任告诉记者,初七初八这两天日均人流量大约一两千人次,本周二,人流量在3000多人次,最近几天来自四川、江西、河南、安徽等全国20多个省份的民工源源进入浙江,这个数字还在不断攀升。“几天下来,还是操作工等简单体力劳动方面的工种占了第一位。不过,最紧缺的缝纫工并没有计算在内,因为很多企业知道,即使来了也不一定能招到缝纫工。”据悉,为了招到缝纫工,许多企业对那些带人来应聘的工人实行了奖励制度。
市场真正紧缺的并非是劳动力市场成交最热闹的工种,在市场里,记者看到一个钣金工岗位,月薪标着2000元,不过职介所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只能摆在信息栏里看看,其实在市场是很难招到人的。
从传统的机械、建筑、工程到新兴的电子、通信等行业的工厂,普遍紧缺技工,而且技工人员的需求一直处于攀升状态。杭州一名熟练车工、镗工的年薪最高可达5万多元。
而家政服务业目前需求较多的工种主要有:钟点工、保姆、搬运工等。保姆市场目前还是需求大于供应,特别是素质较好的保姆。此外,餐饮娱乐业的需求基本上都集中在年轻一代民工上,但由于工作强度较大,所以普遍存在用工短缺的现象。
在心相印职介所,一位职介人员在为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而发愁。他对记者说:“一方面企业的需求不小,另一方面求职的人也很多,但是真正配对成功却不容易,一个重要原因是,现在企业招工的门槛高了,而民工的要求也在同时提高。”
来自安徽的民工李成民是做装潢的,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在五常租了间房,每个月的房租是250元,还有吃穿等开支,加上寄回老家的钱,一个月1000元工钱并不宽裕。”除了薪水以外,民工们的维权意识也在增加。更多的民工要求8小时工作时间和双休日。
观察
新生代民工的分量
王成是阿波罗洁具负责售后安装的工人,高中毕业,今年20岁,他月薪在2500元左右,头发部分挑染成金黄色,随身带着手机和MP3,干活的时候快乐地哼着最流行的歌曲,手脚麻利,反应敏捷。他最大的梦想是在杭州买一套自己的房子,最喜欢的事情是下班后,和女朋友去逛街。他是新生代民工的一个典型。
张洁女士是杭州体育场路上一家电子产品销售企业的招工者,“来应聘的都是1983年、1984年左右出生的外地人,连1980年的人都很难找了。”令她喜欢的是这些年轻人脑子灵光,头疼的是他们“心不稳,很容易跳槽”。
浙江省劳动保障科研院院长陈诗达关注和调查民工问题很多年了。对于民工进城现象,他最大的感受是,新生代农民工、或者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左右出生的农民工,已成为民工的主力。他的调查数据显示,30岁以下农民工要占农民工总人数的63%以上,而1985年左右出生的23岁以下农民工占总数的约30%。
陈诗达说,新生代民工有他们的优势,文化程度高,60%以上都是高中文化,思想观念也新。有些新生代民工在农村出生,读书读到高中,没吃过什么苦;另一部分则从小跟随父母在城市打工长大。这些年轻人并不会以父母的生活方式为参照,一心追随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对于工资待遇的要求也高。据调查,大部分新生代民工对薪水的心理预期在1500元以上。与此同时,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仍处于相对弱势:缺乏必要的工作技能和经验,缺少城里人的“关系”网,与城市同龄人相比较难找到满意的工作。这造成了新生代民工的稳定性比老一代民工要差一些。
对此,陈诗达认为,不管能不能找到工作,新生代农民工绝大部分已经不愿意回到农村了。社会面临着如何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的问题,有关方面应该做好对他们的公共服务,比如提供廉租房、做好一系列社会保障工作等等。而企业也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福利待遇,做好对民工们的技能培训工作。
故事
新年找第一份工的表情
采访地点:杭州钱江小商品市场长途车站
时间:2月27日下午4点
来自贵州六盘水的程芳生今年53岁,到杭州已经9年。这些年他一直租住在杭州甘长村。
记者见到程芳生时,他正从杭州天堂经济开发区面试回来,身后还跟着3个贵州老乡。“说包吃住800元/月的,但最终还是没谈下来。”他说,从26日早上开始到现在,他已经面试了5次,月工钱一般都在800元/月左右。
“和老家的环境比,这里可真在天上。”程芳生在1997年就到了杭州,曾经在家具厂学过刮灰、上底漆,当时他还是朋友圈中第一个技术工。“当时的工钱高,身体也好,一年下来能带1.5万元回家。”如今过了50岁,家具厂的工头没有再雇请他,程芳生开始在各个劳务市场找杂工。
“时间长了,口音里有了杭州话的味,不熟悉的人会认为我是本地人。”说话间,程芳生一脸的骄傲。他甚至说,每年过完春节要找工作了,他自然地就会来到杭州,如果有老乡要出门,他也会第一推荐杭州。
正聊时,一个工厂来招工,还是程芳生用夹生的杭州话谈条件,5分钟后他们决定去半山的这家厂看看。
记者将发稿时,接到程芳生电话,他说下沙的这家皮具公司已经决定雇佣他们四人打包、装车,初步谈定的月薪是750元,包吃住。
采访地点:体育场路上的杭州人才交流中心门口
时间:2月28日上午10点
来自江西玉山的许雯今年才20岁,在杭州工作的时间也只有9个月。许雯说她选择单位的第一条件是在杭州火车东站一带。“我熟悉这里,习惯这里,我不想离开这个地方。”
“初五就来了,提早几天,我想给自己换个工作。”许雯目前还在一个运输公司做文员,月薪1000元,拉单、制表格是她目前的主要工作内容。“因为是运输公司,工作简单没有技术含量,而且还总得在晚上上班,想换份工作时间在白天的。”
按许雯的说法,她并不十分注重单位的待遇和收入,更注重的是公司能在技能培养上给她多大的空间。“我还年轻,和待遇相比,学习技术更加重要。”在工作地域范围选择上,小许说自己离不开杭州火车东站的圈子。因为在这里生活了大半年,她熟悉这里附近的商场、公园,甚至是这里热闹的气氛。
年后回杭尽管已经快一周,小许目前暂时没有找到特别符合自己要求的工作,但她已经开始计划着攒钱、谈朋友、买房子。“杭州能接纳我们的,买了房子我就是杭州人了。”许雯还小,笑起来更加可爱。
采访地点:杭海路上杭州外来劳动力服务市场
时间:2月28日下午2点
来自安徽亳州的周云飞今年31岁,他在劳务市场里等了整整两天,他说,即使真找不到工作,借路费回家,他也还是会喜欢杭州这个城市和这个城市里的风景。
“老家干一年,加田地收入加养猪养鸭也不到3000元。”2006年2月,周云飞安顿好家里的妻子和4岁的儿子后,只身来到杭州。“都说杭州的生活条件好,也不会看不起外地人。”他第一年在杭州的工作是送水工,公司地点在清波门。“每送一桶水能拿1元提成,保底月工资是1000元。”但等他过完春节回杭后,这份不能等人的工作早已落入他人手。“这样也好,多做几份工作还能长长见识。”
26日到现在,周云飞已经在外来劳动力市场寻工好几天。他说去年他交给妻子6000元的存折,妻子特别激动。“看了我在西湖拍的照片后还说,过几年等我在杭州稳定了,她也要来看看。”他说,带妻子来杭州,成了他寻找工作的最大动力。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