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阀门网】 生产过程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的石化企业,如何避免事故,实现安全生产,始终是萦绕在各级干部和职工心头的大事。
近年来,“本质安全”屡屡被人提起,能从本质上保证安全生产,当然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但究竟什么是“本质安全”?有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从装置本身的设计着手,工艺过程有安全控制手段,工艺系统的仪表控制、联锁控制等能够在脱离设计点的一定范围内自动报警甚至自动纠偏,保证正常运行。只要能够做到这些,就是“本质安全”了。
应该说,这是一个误区。
我们当然需要在装置的安全控制技术上下工夫。进行必要的投入,提高装置的自动化控制水平,有效地防范各类事故,完全是应该做也必须做的工作。但任何技术或设施归根结底还是要由人来掌握,“本质安全”能否实现,关键还是靠人。
有这样一件事,某炼油厂油品罐区操作人员在一次对甲罐进行循环调和时,本应打开该罐的出口阀,但却误开了乙罐的出口阀,致使乙罐的汽油进入已经满罐的甲罐。这时,自动监测系统的计算机连续发出报警,却一直没有引起操作人员的重视,更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甲罐满罐后汽油外溢,形成可燃气体,被进入罐区的手扶拖拉机排气管火星点燃后爆炸,造成了一起重大火灾事故。自动监测系统的计算机连续报警却没有引起操作人员的重视,这个过程发人深省。它说明了自动控制系统并不是万能的,操作者的麻木是酿成这起事故的根本原因。
来自石化行业的事故原因统计结果表明,由于技术上没有解决的问题或由于意外不可抗拒的原因造成事故的,几乎没有,而事故却经常出现在管理上和纪律上。避免和减少生产事故,要从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入手,运用科学的方法,超前管理,系统防范。要落实安全经费,建设现场防范设施,提高安全自动控制水平,强化隐患整改,这些都是企业安全管理行之有效的办法和经验。
然而,从根本上讲,这些还都是外力作用。要真正实现安全生产,关键还是在于人的内在因素,在于人的安全意识、安全责任感、安全操作技能和安全防范能力。这才是“本质安全”的关键所在。如果不能通过各方面的工作达到这样的“本质安全”,安全生产就是空谈。
(来源:中油网)